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被毛毛虫蛰了会很疼?为什么我要上学但爸爸妈妈要上班?我小时候是个满脑子“为什么”的问题儿童。感谢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以及不知道哪个电视台买来的探索频道,这些为什么大部分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现在我问为什么,常常是问自己。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学习英语?为什么总想跑出去玩?为什么写的文章总是没有别人好?每天好像我都做到了“三省吾身”的自检,可是该拖延还是拖延、该犯懒还是犯懒,没有什么改变。为什么呢?《绝佳提问:探询改变商业与生活》给我答案,我只停留在提问的第一步“为什么”,并没有近一步去探究,导致我给自己留下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对自己越来越质疑。而《绝佳提问》提供了三阶段模式提问法:“为什么---假设……会怎样---如何做”,我觉得拿来做自我检讨和复盘非常好用。
为什么
其实我的真实身份是个哲学家,我经常会想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爸妈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我活得这么顺利?为什么我没学坏?为什么有的人能中彩票而我不能?有时候我会花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探寻生命生活人性の究极奥义,不过这些问题都是毫无“可执行性”的。
可执行性的为什么,就是那些我问过自己的,为什么这个月晨读感悟质量不高?为什么考试之前还在追综艺?为什么总是学不进去?这些问题问出来不光是引发思考,它们是可以通过思考被解决的,而且解决了这些问题是对我自身提高有好处的。
可是为什么我问了自己这么多“为什么”,我的那些坏习惯还是没有改?还是没有提升自己的改变呢?因为我没有做下面这一步,而这恰恰是承上启下关键的一步。
假设……会怎样
“为什么”后面似乎理所应当地跟上“因为”。为什么这个月晨读感悟质量不高?因为我懒我拖延。为什么考试之前还在追综艺?因为我懒我拖延。为什么总是学不进去?因为我懒我拖延。 我感觉我能用“我懒我拖延”这个答案解决我人生中所以的疑惑…… 这种习惯性的将问题都归结于“懒”、“拖延”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惰性思考的模式。反正我早就知道我懒我拖延,那我继续战拖就好,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建设性。
“假设……会怎样”的提问则能帮助我们摆脱惯性思维,帮我们找出其它的可能性。
- 假设我现在不能做护士了会怎样?当然是马上开始制定读书和写作计划,每天认认真真地写作反思练习……
- 假设我现在不能做护士了会怎样?当然是马上开始练习翻译技能报班上课考证……
如何做
“”为什么“也质问过自己了,“假如……会怎样”也给我们全新的想法坚定信念,那最后就是“如何做”。
如何才能长期坚持学习英语呢?百天计划培养学习习惯;把知乎上收藏的那些学习英语的答案好好整理一遍,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试验一下;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互相监督;干脆在群里发誓打卡,断签就发大红包……(穷,求放过)
如何才能坚持减肥健身呢?从最简单的每日拉伸开始培养运动的习惯;用App打卡和朋友搞个小竞赛;让妈妈监督我健康饮食;去健身馆找私教、报班……
其实仔细一想,能做的方法还是很多,一瞬间感觉脑子又被各种想法塞满。可是为什么当时没解决呢?假如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提问的三阶段模式会怎样呢?我会马上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列成表,按照可行性排序,从最简单的一个个试验下来,给自己列个详细的计划,而不是光想想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