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力量

九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有《艾青诗选》,我们从课文《我爱这土地》开始读,来了解这位歌唱土地和太阳的诗人。

1938年11月17日,艾青写下了这些动人的诗行: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说:国难当头的时候,诗歌的力量能有多大呢?不如扛起枪上战场来得痛快!

我说,诗歌是有力量的,这是声音的力量。

同样是在1938年,另一位诗人——被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也创作了著名的政治鼓动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而此时,年轻的诗人穆旦正随着南迁的清华大学而跋山涉水,心中涌动着创作的激情。

在极其黑暗沉寂的现实环境中,诗歌就如同振聋发聩的冲锋号,迅速唤醒了相当数量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看似绝望的时代标注了一抹明艳的色彩。

这就是声音的力量。在沉沉的暗夜里,在没有光明的时空中,这样的声音具有着惊人的穿透力。正是这些充满理性和正义的声音才能让人消除恐惧,收获灵魂深处的些微暖意。或许,黑暗中的每一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些不愿屈服的呐喊,只是这样的声音始终被太多的压力裹挟,无法惊天动地。

于无声处听惊雷。当一种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声音,从一个或者一小部分进步者的灵魂深处发出之后,通过声音的传播,激起了沉默者的共鸣,于是,一群声音合起来,便形成了能够推动时代进步的黄钟大吕。正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所道:争取民主和平的声音,期初只有昆明能听到到,后来,全国的青年都听到了,都团结起来了!

但,不是所有的声音都会有价值。乌鸦聒噪和百灵啁啾自不可同日而语。乌鸫鸟的歌喉固然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审美愉悦,但夏日的蝉鸣更能标记季节的流转。如果一个人发出声音,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卿卿我我的私情,那很快就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而那些为天下苍生不平耳鸣的声音,才能获得永恒。由此,我们才能听到范仲淹在千年之前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下,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争鸣,但这个世界依然需要青年用青春的歌喉歌唱,总有一些人需要我们用热血去拥抱。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我们的声音,成为这个大时代的宣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