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引用】:
哲人∶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青年∶ …·…哈哈,还真被您一语道破了!
哲人∶不可以岔开话题。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青年∶啊!这个恶魔!你简直是一个恶魔!是的,就是这样!我很害怕,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我承认的确如此!
哲人∶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概念转述】:不是···而是···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个人体验】
看过《朗读者》中董卿和濮存昕的聊天,濮存昕说小时候的他有个错号叫“濮瘸子”,因为他的腿有残疾,所以他觉得当时的他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能和别的孩子一样,上体育课分组跑步,人家都不肯要你入队;所以他特别自卑,总想着赶紧到中学,到了中学就可以换一拨同学,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瘸腿。
如果真像青年所说的,这是客观性的事实,因为濮存昕瘸腿是事实,但是他自卑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周才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同学的对比,那么已经动过手术的濮存昕就不会有这种自卑。
再比如我自己,在因为家庭而辞去优渥的工作后,全职在家十年,我变得越来越自卑,自己都很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价值感很低。一直围着灶台和孩子老公转,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再加上没有收入,圈子变窄,越来越有一种自卑的感觉,慢慢的也开始逃避与朋友们接触,因为之前可以一起聊生活、聊梦想的朋友们,都跃上了更高的台阶。而自己,困在家庭这个小小的园地里,聊天也只局限于孩子和家庭。越对比朋友们的成就,就越自卑。日复一日的带娃生活消磨掉了自己的精气神儿,自己也开始失去了进取心。
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之前,我一直认为摆脱不了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是造成我自卑感爆棚的原因。但是再仔细分析,真的是这样的吗?照上面阿德勒的观点,自卑感是我们主观的臆造,客观上的事实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主观上的看法,给自己另外的解释。
于是,我学着书中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形式,跟闺蜜产生了如下的对话:
我:你为什么会因为“全职妈妈”这个身份,让自己变得自卑呢?
闺蜜:因为我认为“全职妈妈”带给我的都是不好的体验。
我:为什么不改变下看法呢?试着想想“全职妈妈”带给你的好的体验。
闺蜜:嗯…看着孩子成长很开心。
我:如果你不是“全职妈妈”你会有什么遗憾吗?
闺蜜:我会很遗憾错过孩子成长的瞬间。
我:这不就是好的体验吗?或许你之前太过于关注那些不好的体验而忽视了这一点。
闺蜜:这样一想,“全职妈妈”这个身份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过,一看周围的朋友同事都取得了事业的成就,自己还会自卑。
【行为指引】
阿德勒说“不和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
追求进步不是跟别人相比,而是跟以往的自己。当我辞职陪娃之后,我考过了“高级茶评审师”、“高级营养师”、“教师证”。所以我还需要自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