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近了丁玲女士, 并阅读了其比较著名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个人感觉这本书的氛围比较压抑,重点描写了女性心理 的矛盾与纠结,甚至我认为不只是矛盾与纠结,而是苦痛与煎熬。
首先,对于书本,我们不能绕开的是作者。丁玲女士是湖南常 德人,是我的老乡,可以说是对她比较熟悉,是一名积极为革命舞 动笔杆的中共党员。她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人,为抗日根据地薄 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血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贡献巨大。
而她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刻画了一个在五四浪潮下生活 的希望冲破家庭束缚的女性莎菲的形象。她想要解放,却又得不到 解放,在解放的路上跌跌撞撞,而且迷茫无比。想要生理上与心理 上都获得爱情的满足,却无法获得满足,陷入了双重的苦痛中。 我认为莎菲女士的苦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便是身体上的苦痛,纵观全篇小说,不难发现莎菲的躯体 上饱受折磨。开篇便描写了“我是都在每天等着、挨着,只想这冬 天赶快过去,天气一暖和,我的咳嗽总可好些。”从“总’ 、”字可以 看出莎菲的咳嗽已经困扰了她许久,让她苦不堪言。而“等”与 “挨”也体现了浓浓的煎熬意味。这亦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谁不 想能跑能跳呢。身体上的苦痛仿佛一枚定时炸弹,埋在莎菲的体内。 莎菲身体上的苦痛让她不得不做些自己毫无兴趣甚至厌烦的事。煨 牛奶在她眼里只是无聊的事,药也被莎菲视为苦水。
莎菲忍受着躯体上的苦痛,遭受着躯体给心灵带来的折磨,但 是她具有强烈的生的意识。她想冲破封建的桎梏,逃脱时代的束缚, 不在只是做一个温顺而无法为自己做主的羔羊。她希望得到爱情, 得到灵与肉同时的契合,却又在之间挣扎徘徊。爱情是生活的必需 品吗,我想不是。但是莎菲追赶着爱情,亦步亦趋,由此莎菲对生 的欲望绝不是微弱的。封建陋习的压迫下,莎菲却依然迈出了勇敢 的那一步,去追求自己心爱的人。
然后是在感情上的苦痛,这是整篇小说中比较重点描写的方面。 封建思想的囚禁,为她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平添了无数道鸿沟。虽 然这阻挡不了莎菲的追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主流思想的封 建加重了莎菲的苦痛。
在凌吉士与苇弟之间的游走,也使她无比纠结。苇弟对她极好 为生病的她拿来鸡蛋,在莎菲住院时急切地想要承担看护的差事 凡此种种,皆是苇弟真诚而朴素的爱。莎菲明白他的真挚与忠厚, 却也嫌弃苇弟不会“换个方法”讨好她、“太容易受支使”。相反 她却欣赏凌吉士的游离与疏远,更疯狂迷恋他“高贵的美型”。甚 至于借口搬去凌吉士的住所附近,借口让凌吉士补习英语。莎菲不 愿接受苇弟的爱,却又不想伤害苇弟,只希望苇弟只把她当姐姐或 朋友。对于凌吉士,她热烈大胆,情欲与热情溢于言表,而凌吉士 是个成熟且有经验的人,对莎菲的举动不过是套路与伎俩。
灵与肉的强烈激荡,让莎菲苦不堪言。莎菲对凌吉士的“爱”是建立在他的美貌之上,而莎菲又十分清楚知道自己的爱的肤浅。 这也就是苦痛来源,理智与感性纠纠缠缠。对于凌吉士的诱惑,莎 菲沉迷其中, ,但同时她的理智又让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欢愉。
莎菲的理智最终让她决计离开,她无法寻求到灵与肉的平衡, 最终推开凌吉士,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消磨余生。作为一个思想进步 的女性,莎菲具有自我意识,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莎菲澎湃的情 欲象征着那个时代青年们普遍被压抑的绝望处境。
丁玲女士以日记体,展示了独特的女性视角对男性美的渴望还 有内心真实的欲望,不再是古代文学作品对情欲的遮藏,不再是古 代文学作品中欲拒还迎的女性形象。洋溢着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带 来的蓬勃朝气,更是丁玲对自我的剖析。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莎菲在 日记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莎菲带着苦痛远去了,带着新时代女性 的理智与最本真的欲望湮于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