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居然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
说实话作为一个逻辑严谨的理工男,我无法理解这句话前后的转折关系在哪里。这句话翻译一下是,一个想要多喝热水的中年男人,体会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明明是一幅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和谐画面。
显然矛盾点落在“黑豹乐队”上。其背后的潜台词大概是,“摇滚”这个词,明明应该对应着反叛不羁,对社会的控诉,对命运的呐喊,是喧闹的,是嘈杂的,是激昂的,也是颓唐的,伴随着咚咚的鼓锣,也刺激着砰砰的心跳。从前搞着摇滚的赵老师,如今端着保温杯一如清晨出门遛鸟的北京胡同老大爷,显得格外令人唏嘘。
但让我们来浅浅地聊一聊摇滚乐。
翻看摇滚乐的发展历史,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最初的黑人节奏布鲁斯,到衍生出的各类分支:民谣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重金属、朋克,…,等等,其涵盖范围必然是广泛的。每个细微分支看似泾渭分明,有着各自的拥簇,实际又相互影响。
而中国的摇滚乐,从80年代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始,从唐朝、黑豹、Beyond,到谢天笑、二手玫瑰、甚至花儿乐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摇滚乐。
很难给“摇滚”下一个严丝合缝的科学定义。如果有,就能解决“五月天/汪峰算不算真摇滚”这样的口水问题。原因我想有二。第一,摇滚乐作为一种音乐风格本身就是大而广的概念,问某一类型摇滚乐迷什么算是摇滚无异问一个程序员世界上最好的语言的哪一种;第二,对于摇滚乐的定义往往是形而上的,如“摇滚是一种精神”,且玄学的,如“你那种不叫摇滚精神”。不能量化的定义都存在着大量的可操作空间,都是失败的定义方式。
那从技术上来讲什么是“真”摇滚呢?我看到的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作品由人类演奏的架子鼓、贝司和电吉他伴奏的,可以算是摇滚。从这个简单粗暴的定义来说,五月天、汪峰无疑是被算在摇滚的分类里的。然而五月天被诟病的一点是,主题过分粗浅,总是停留在青春、小情小爱里,以及有几首被广泛传唱的口水情歌。而汪峰,虽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他的歌总是让人感觉套用格式、空洞无力,鸡汤味浓,歌词是由一套单调的励志词汇数据库支撑起来的。(汪峰的成功正说明了“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所以Jack、Robin、Pony加油!)
作为一个资浅的听众,我觉得除了从技术角度的定义,摇滚乐的内核应该是:“思考”。无论是对繁杂的社会万象、庞大的家国天下,还是对源远流长的生命、细碎纷乱的生活,摇滚乐的创作者感受到了其中的骨节不顺之处而感到抑郁、烦躁,想要冲破这种混沌感,藉由强烈的倾诉甚至呐喊的欲望,把其中的纹理诉诸于文字和旋律,再由生动的现场表现,带给听众和观众以震撼,和思考。一些乐队尽管在舞台上控诉社会、砸吉他、吼到嗓音嘶哑,却被认为只学到了“真摇滚”的表面功夫,我想很可能是他们只表达了愤怒的情绪,却没有引人进一步地思考,所以缺了那点动人的力量。
我想推荐几首摇滚作品,不是那种愤怒的、嘶吼的摇滚乐,是如保温杯里的热水一样,轻柔却又力透纸背的那种。
平淡的旋律,朴素的歌词,描述乌托邦式的世界,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却让人感动。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屎味的巧克力还是巧克力味的屎。
不谈了,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摇滚单曲了。
我想起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学习无法自拔,每天工作到半夜一点,躺在床上也在想着自己的生活奋斗的意义失眠,然后睡到第二天中午,起床直接草草吃个午饭继续工作。那时觉得自己特别酷,是一个奋斗在人生一线、感受生命脉搏的好儿郎。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看自己的指甲盖,发现末端白色的月牙已经褪没了,整个指甲盖呈现出诡异的暗色。那时我吓坏了,因为不知道哪里听来的网络谣言说指甲盖上的月牙瓣是身体里营养的储存量,如果月牙宽说明营养好甚至过盛,但如果没有就是营养不良。当时我觉得自己如同得了绝症一般,管他人生奋斗呢我还要长高。从此早睡早起,按时去食堂吃早餐。过了两个月惊喜地发现大拇指上的月牙又冒出了头,我激动得,感觉自己亲手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只想冲着四食堂的打菜大妈比“非常六加一”的手势,我他妈实在太摇滚了!
推己及人,当赵老师拧开保温杯盖仰头的时候,热水顺着喉咙浸润干涸的心肺,整个人生又湿润通透了起来,仿佛生活的症结都被厘清。想想就觉得很摇滚!(这一段是瞎掰的,只是为了呼应标题党)
但黑豹的摇滚内核绝不是保温杯。从1987年开始,经历了窦唯,经历了栾树,经历了秦勇,到现在的张淇,已经三十年。我不是他们的忠实听众,也只听过几首耳熟能详的《无地自容》、《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就没资格、也不细讲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