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掌控习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想要做些改变,坚持了打卡就恢复了原样?一度我觉得自己没法接受自己的生活,但也觉得自己被困在了某个地方动弹不得。虽然我很清楚,思想上的改变是重要的,但真正改变自己、改变自我信念的是一次一次的行动。但似乎一度无解。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掌控习惯》这本书也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2003年,英国职业自行车管理机构聘用了戴夫作为他们的绩效总监。在此之前,英国职业自行车手在1908年之后,仅获得过一枚奖牌,而在环法自行车赛有110年没有取得任何奖牌了。5年后,在北京奥运会上,英国队获得了自行车项目60%的金牌;又过4年,英国队打破了9项奥运会记录和7项世界记录。这之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书中的观点是,结果是衡量习惯的滞后指标。戴夫所做的,就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所有环节(即体系)都拆解开,每部分习惯都改进1%并且坚持下去。我们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核心在于我们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是非线性相关的,可能直到很久以后,超过某一临界点之后,以前努力的价值才会显露出来。如何改变缺乏及时反馈这一情况呢?
结论是: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觉得举个不太恰当的类比,专注于目标就像是吃西药,专注于体系就像是中医,只有专注于体系才能“去根”。“吃西药”有以下问题:
1.只有短暂的改变——就像西药、治标不治本
2.会束缚幸福感,想着只要实现目标,就会快乐——在真正治好病之前,治疗默认就是痛苦、没有反馈的。
3.目标与长远改进的大方向不一致。很多人完成了目标之后,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很多人治好了脂肪肝就继续放心的喝酒去了。
西药有诸多不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用体系的“中医”视角去建立反馈、从而改变呢?
其一是我们改变习惯所关注的顺序要有所变化。比如,我们一般人想的是,我要先减肥10公斤→我要做XX锻炼→我成为了一个健康的人。但另一种更有效的想法是:我选择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我需要做XX训练→我需要减肥10公斤。我们每一次的行为都为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来进行投票。用“中医”来治病的人,改变不会是暂时的、因为每一次没有必须要达成的目标、相信每一次行动都确实有现实意义,就少了压力。
其二是反馈机制进一步被拆分成了4个环节: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在这几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用很多行动上的转变来优化每个环节,使得行为的转变更为容易,使行为重复更为容易,从而形成新的习惯。具体,就是我们使自己想养成的习惯,更显而易见、更有吸引力、更简便易行、更令人愉悦;而我们想改变的坏习惯,就更隐蔽、减弱吸引力、更难执行,更令人生厌。
改变视角后,通过实践这本书,我自己确实有了小的,但是扎扎实实的改变。我改掉了睡前一定要看手机的习惯,也使得刷剧不再是生活的刚需。我加入了拆书帮,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我开始写作,而不再纠结于能不能挣钱、能不能写好这些目标。总之,这本书是我这一年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生命短暂,谢谢你读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