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直在得到APP读一本电子本《我的母亲做保洁》。好巧不巧,昨天的“每天听本书”栏目推送的书籍也正是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想起了2023年上半年比较火的另一本书——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也是非虚构作品)。
一想到这儿,便在APP的搜索框输入胡安焉这本书的书名,没想到,很快映入眼帘的便是杨以赛老师解读的《我在北京送快递》的听书作品。真是挺神奇的,《我的母亲做保洁》这本书也是杨老师解读的。于是,在这种机缘巧合下,我再次认真查看了杨老师的解读文稿。
因为自己的父母跟“书中的母亲”差不多大,也是九十年代末远离故土,长年累月在广州务工。我呢,又跟作者的年龄相仿,成长经历极其相似,属于“小镇做题家”,考上大学,离开乡土,在城市工作再成家定居。因而,这本书看上去格外亲切。
《人物》杂志的记者在采访本书作者张小满时,她说的一段话尤其打动我。她说,处在现如今这个加速的社会中,是书写,让她获得了一种宁静的秩序。也是因为写作,让她开始回溯过往的历程。那些童年在山里飞奔、躺在麦垛上吹口哨、坐在屋顶看云、在雪地里打滚的日子,依然构筑起她的精神内核,能够治愈当下处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她。
这段话,的确治愈了如我一般的“社畜”,每天像个陀螺似的拼命工作,维持高速运转。通过书写,通过用文字讲述,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重新自我认同,这种体验深刻而真实。
这么看来,写作确实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经历。通过回忆那些过去发生的事,逝去的人,我们似乎重新可以抓取情感片段重新连接,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这些记忆不仅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内核,也为我们提供了面对现实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张小满在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城市保洁员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也非常坦诚地书写了她和母亲这两年多时间的相处。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她在书中说,她和母亲,经历长长的跋涉,在深圳这座城市相聚,终于能长时间住到一起。这其实也是她们重新连接的好机会。她笔下所写下的这段母女之间跨越代际、城乡、阶层的沟通和理解,让我也开始不由得反思起我跟自己母亲的关系。
其实,自打我记事起,我跟母亲也一直是聚少离多的状态。从1998年开始,母亲就带着两岁多的弟弟跟随父亲去广州打工挣钱。这一待啊,就是二十多年,至今,他们仍在广州。我呢,留在老家,跟着外公外婆生活,成了典型的留守儿童。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坐火车或者卧铺车去广州与父母短暂的相聚。
与母亲的疏离感,也是藏在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不愿说也不能说,不想写更不会写。疏远、不亲密,沟通中出现的鸿沟,很难做到的真正理解,是我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要面对的宏大课题。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动力。所以,我要感谢这本书,感恩作者,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