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有一本书,上头有几个字,我不认得,求你老人家与我证一证。
他拿过去一看,且把那几个字的义都讲出来。
我说:这本书没有圈点,我念不成句,你老人家给我念一念。
他又拿起来,从头至尾念了一遍。
我又问他:这个书你老人家也见过么?
他把书本阖住,他说:我与你背。
从头至尾背了一遍,那个人真乃过目不忘。
住持问:怎见得他过目不忘?
参方人说:那书是我自己着下的,并没有刻版传世,世上哪里有?所以我才知道他是过目不忘。
我又问他:师傅你既这样能写,又有这样的学问。难道说换不出衣食?怎么就这样狼狈?
他说:并没人求我,难道要喊着卖么?
我说:我这房屋窄小,没有安居处,我把你请到本村庙里去,你把残冬过了,明年再走。
他说:愿意领情。
我把他当下就送到庙里,先安置下,就与他逢衣服,每日供送茶饭。天天讲谈,我说常听人说天下有过目不忘的人,未曾眼见,今日才见师傅果然是真。再师傅这一笔写,如今天下少有。
那师傅笑着说:你把这看了个出奇,有个写好字的典故,我与你学一学。
昔日有一个会写字的人,名唤王羲之。他自己洋洋得意,那天高兴起来,他要出去再访一访,看天下还有强过他的没有。
那王羲之出了门,今日游在这里,明日游在那里。一日,正走中间,见大路边上有婆孙两个,在那里烙饼卖,那老婆婆年有七旬,背后坐着一位姑娘,只有十二三岁。那老婆婆擀起一张饼子,把捍杖放下并不忘后看。
那姑娘把那张饼子烙完,姑娘手拿着翻饼的杖把鏊敲的『珰琅』一响,那老婆婆就知鏊上没有饼了,把这张饼子托在掌上,只听得『啪』的一响,并不用眼看,恰恰的就落到鏊当中。
王羲之在门上,就看了好一会,口中不言,心里思想:难为她这宗武艺,怎学得这样巧妙?
不言王羲之赞叹,单表这老婆婆说:客人你放着你的路不走,站在俺家门首有啥?
王羲之脸上微带笑说:我看你老人家这宗武艺,怎学得这样精妙?
那老婆婆说:你把这看了个稀奇,我这武艺,也和那王羲之的字一样,不过是手熟。
王羲之听得这话,心上大愧无言,定了半晌。又问那老婆婆,照你这一说王羲之的字,也算不得稀奇?
这老婆婆说:依我说,那王羲之白耗了精神。
那老婆婆话说到这里,拿起那擀杖来,往案上一摔,怒目竖眉,咬牙切齿。把王羲之大吃一惊:怎么这老婆婆说着就生起气来?
王羲之就问:你老人家怎么说着话生起气来?
老婆婆说:我娘家的人,就吃了那王羲之的亏了。
王羲之口中不言,心里自思:这话好奇怪,我从没有到过这个,怎么他说吃了我的亏?
那王羲之又往下问老婆婆:才说你娘家的人吃了王羲之的亏,想必王羲之害过你娘家的人否?
那老婆婆说:没有。
王羲之说:既没有,你如何就说吃了他的亏?
老婆婆说:客人你不知道,王羲之只因他会写好字,他的字出了名。我娘家有个侄子家贫,他也会几样技艺,但若依手艺挣钱还可能养家,他都不做,一心要学王羲之的字。他把心邪到那字上了,把养家的技艺丢了,我哥终日数说他,不许他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