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校

人生短暂,不知不觉的在迎寒送暑中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到为人父母,一切美好的回忆好像就在昨天,触手可摸,又似乎远在天边…………

三十年前是我的孩童时代,在父母亲的呵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虽谈不上健康、茁壮成长,至少可以说是快乐成长。伴随着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几个伙伴结对来到学校,歪脖子树下挂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钢管就是我们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的指挥部。铛,铛铛,上课了,语文老师来了,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竹竿)、一块用墨汁刷黑的水泥墙便是我们的黑板,教室里回荡着老师精彩的讲解和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偶尔老师把我们带到歪脖子树下听写生字和词语,老师念,我们用个小木棒或小石头在地面上写,时不时屁股上还要被老师“温柔”的敲打几下。那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体育课没有相关的教学器材,手风琴、模型、足球那都是奢望,甚至于在小学上完课都不知道手风琴长啥样。音乐课上学的卖报歌至今我记忆犹新还能唱出来,美术课照着书进行涂鸦,完了用蜡笔涂抹一下就完工了,体育课上因为缺少体育器材,我们玩的次数最多的游戏就是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跳方子、打沙包。整天其乐融融,铛,铛,铛,放学铃响了学生都不回家,还要三个人一伙伙,四个人一窜窜趴在那个土操场上玩一整子才回家呢,当到家的时候,那个衣服、那个脸你就可想而知了。

二十年前,我走上讲台,初为人师,心中充满着美好的希望,校园里干净整洁、鲜花盛开、窗敞明亮、混泥土铺设的马路和操场平平整整,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至今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我和我的第一任校长、第一班子同事。虽然不富裕的学校需要师生勤工俭学来度日,冬天也没冻着,也有大师傅阿姨给我们供应着丰富的一日三餐。古老而又清脆的叮铃声是校园里最美妙的声音,没有均衡发展、没有“两免一补”、没有普及普惠、没有……校园里依旧快乐无比。每天早上乘着朦胧的星空我们在办公室里备写教案、批改作业,每天下午我们和孩子们打乒乓球、拔河其乐融融,老师们以旗台为桌,簇拥而坐,开着漫无边际的玩笑把疲惫不堪的太阳送回老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月一次的教研活动,辖区内的同事们要么骑着自行车、要么骑着摩托车聚集在某一个学校里进行听评课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出去野炊、爬沙坡,孩子们吃着自己动手做的饭菜,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远程教育的接收器每天不停的接收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理念,可唯独没有一个高效的使用,写个幻灯片,用个投影幕已成为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了。

十年前,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一度被卷入漫无天日的课改大潮之中,月末相约新课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一系列的新鲜事物一溜烟的涌入校园,平静的校园盛开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孩子们吃着免费营养餐喝着免费牛奶和水果。教室里摆放着舒适的升降式桌椅,水泥黑板、毛玻璃黑板、电脑+电视、一体机教学、智慧黑板……反复的变换着,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那一直使用的“微尘粉笔”。信息化教学引领着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迎来了教育界的新机遇和新发展,记录了教育界的天花板年代和地板砖格局,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在不断的跳跃式发展。

“双减”和“五项管理”犹如一夜春风,在全国各地普及,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不组织考试,中高年级书面作业严格控制在规定时间之内,且书面作业原则上要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家长们欢呼雀跃,孩子们兴高采烈,唯独教师…… 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但家庭和社会支持教育的条款又有多少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和关爱又有多少条?这令人发指!教育改革的成果日益凸显,这或许是一种教育现象、或许是一种情怀、也或许是一种态度、也或许是……或许这个答案只有个别人懂,个别人知道。

岁月催人老,转眼间我的孩子已迈入了大学的校门,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和天翻地覆的教育发展,回首教育的曾经,发展突飞猛进,如日中天,展望教育的今天,高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职业教育百花齐放,义务教育硕果累累,学前教育扎实推进,成人教育稳步提升。教育是一棵树带动另一棵树,教育更是心的感应。

农村的家长想方设法要让孩子寄宿,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担,让自己轻松快乐;城里的家长就算捡拾废品也要留在孩子身边,陪孩子一起长大。殊不知,最终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教育只能给花草施肥、除草、修枝打叶,但它最终改变不了种子的质量!

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心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