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课小结反思·引导以提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一.课堂概述

1.四年级  执教了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三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我的上课思路是:(1)师生交流,看视频实验以认识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空气多,声音大,空气少,声音小。通过空气微粒让学生感知声音传播需要借助物质。(2)提出疑问并预测: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3)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学生汇报现象,并得出结论。(3)提出疑问并预测: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4)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学生汇报现象,并得出结论。(5)拓展:蝉在水面鸣叫,水面的现象——感知并推想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6)得出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7)延伸及作业布置。

        这一课比较精彩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空气多,声音大,空气少,声音小这一现象原理的理解,来推测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效果的比较。这是教和学的难点,难讲清楚,学生也难理解。学生很容易发现三者的传播效果不同,但大多数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认为在液体中传播效果最差,同时,科学的比较三者的传播效果,难度大。所以我选择从理论上让学生去思考推测和理解。

2.五年级  由于时间原因,我采用了微课和讲授、演示实验的方式。

3.六年级  使用显微镜,由于疫情原因,进度慢。我在备实验时,发现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难点在“撕”和“展”。用色素染色,速度很慢。

二.课堂中发现的现象及我的思考

有些学生在发言汇报时,很啰嗦,说不清楚;随机请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说不清楚的情况更严重。我采用的方法是教着说——给予发言汇报的模板引导说,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科学表达。

  2022年9月30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