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接触孤独六讲是在书店,深空蓝代表忧郁,封面蓝白相依搭配、游离中有巨大孤独感,在书店大部分繁花似锦的相衬下,更显孤独。
2、第一次阅读是在烟火气浓郁的场景下完成,柠溪市场门口的书摊,妈咪进去买菜的时候就会把我扔在门口的书摊,阅读起步于各式地摊文学。
3、
我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性?
一个创作者是孤独的,自由的表达比被认可重要,思维在字里行间不被束缚的流动,行云流水间完成创作的过程很难对外人讲述,这大概就是作为写作者思想羽翼最孤独和最丰满的瞬间。有灵性的艺术创作者,就是能把个人际遇的乐与痛,转化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语言孤独〉一章提过,儒家思想影响我们甚巨,而儒家的主张,如孔子的哲学,常常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结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格言,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希腊哲学则恰好相反,把推理的过程、思办的过程,视为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学习是思辨的过程,文中所述的希腊哲学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在碎布片化的网络信息中,思与辨反而更缺了,国内近年结合国外反转课题的理念,提出了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4、除了书中孤独部分,大家在生活中会和什么事物有共生感,也称之为同步率、反映驾驶者与机器之间的心理协调性,一般状态保持在0%-100%,数据越高,协调性越好。大家有什么使得得心应手的工具嘛?
5、我会推荐给我父亲,他经常要去偏远地方出差。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旅程,不论你是追求,还是固守,亦或随波逐流,最后都免不了孤独终老。这大概就是当下多变的社会,带给每个人的结局,你潜意识肯定是知道的,但不敢去想,至于他们一代人,从苏联解体之时,人生就没什么信仰了。
6、如果有机会下高铁的时候,可以在月台停留片刻,人潮散去之后,静静享受巨大孤独感。此情景令我想起了一段话:“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只有等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冬天里的枝干,勇敢、清晰、坚强。“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出自聂鲁达...
延伸:影视作品:入殓师,如何在孤独绝望中追求美好,然后更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