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着迷于产品和运营的技术人,乐于跨界的终身学习者。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跨界架构师」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我的第「176」篇原创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我们每天会都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知道你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式什么?跟着感觉走?还是深思熟虑?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老板通过经营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管理者解决组织问题,员工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因此,一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高低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你收入的高低。
但是有些人有问题恐惧症,作为问题的配合解决者,被安排任务没啥问题。一旦遇到需要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摸不着头脑,甚至是退缩。
还有些人虽然没有这个困扰,但是解决问题非常依赖过去的经验,如果过去有经验则依样画葫芦,如果过去没有经验就凭感觉来。
这些其实都是没有掌握合理的解决问题思路。所以,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思路。当然,我的思路也不一定100%正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是如果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有灵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是极好的。
首先,从我们大脑的构造上看。负责语言输出的「大脑皮层」在负责决策的「边脑」外层,所以很多人条件反射式地用过去的经验依样画葫芦,但这意味着只是在用最外层的大脑皮层进行积累的输出,没有进入到「边脑」进行决策。
Z哥我作为一位技术人,以技术视角来理解大脑的这个构造,像是大脑为了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在外层的大脑皮层做了一份「缓存」。
但是,在一件事没那么紧急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尽量“强制绕开缓存,重新运算”来获得结果,这样才能不断地获得提升和成长。否则就变得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了。
以我的亲身经历,如果你时刻带着2个问题来思考问题,“强制绕开缓存”自然会发生。这两个问题就是:
■ 刨根问底,这个问题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这个问题还有其它的解决方案吗?
/01 刨根问底/
大多数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问题往往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藏在“冰山”之下。
刨根问底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做两件事:
1.明确预期
2.找到预期与现状的落差
为什么这样会有效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有些演讲最后会有提问环节,主持人或者主讲人会问大家有没有问题?
大多数人会在下面摇摇头说没问题,甚至是不吭声。
此时是真的没问题吗?其实大概率是:
1.他没有预期,不知道来听这个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2.他还可能不知道自己哪些算是听懂了,哪些自己又还没懂,不清楚自己的现状。
因此,不是他完全听懂了,没有问题,而是没有预期或者不清楚现状,因而找不到这个落差在哪里,所以只能回答:没有问题...
其实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你可能还会发现,有时候问题出在预期的设定上,因为之前定的目标太高,怎么努力都达不到预期,想要消除掉这个落差需要调整目标才行。
/02 更多的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默认眼前的解决方案是唯一的方案,然后马上开始行动。这就是「大脑皮层」在发挥作用。
我建议你运用下面这三招来挖掘出新的解决方案。
01 梳理
梳理的目的是两个:
1.去除所接收到的信息中的“杂音”。
2.把信息归纳得井然有序,从而获得“新的信息”。
可能你会好奇,怎么会获得新的信息呢?依旧来举个例子说下。
很多人喜欢喝奶茶,如果店里的菜单不区分什么果茶、奶茶、奶盖、纯茶等等,你点起单来会一头雾水,名字看上去都差不多,不知道哪个适合自己的口味。但是,通过对奶茶进行不同种类的区分,获得的新信息是,这几个是有水果的,这几个是纯茶……,如果你喜欢吃水果就选这几个,如果你不喜欢喝太甜的,就选纯茶的那些。
你看,这就是通过梳理获得了新信息,基于新信息你可以更好的作出决策。这和你遇到问题时先做梳理,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帮助你决策的效果是一样的。
而且,你梳理的方式不同,获得的新信息也会不同。比如,上面的奶茶你根据里面配的茶叶也可以梳理,红茶为底、绿茶为底……。
02 找规律
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实是不断地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前人的肩膀是什么?其实就是他们找到的规律。大量的定理、数学公式其实都是前人沉淀下来的规律,这些也是他们解决一个个问题后所留下的痕迹。
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找规律的思路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做市场和运营的同学发现自己负责的这块业务增长乏力,但是友商的业绩却在大幅增长,怎么办?
这时候就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己负责的这块业务,流量是如何在运转?哪里的流失率高?友商的增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有途径知晓当时做了什么?是不是可以伪装成用户去深入打探一下友商是怎么玩的?
大多数时候,你会找到多个规律,每个规律都可以指导你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你逐个尝试,不但能知道哪些是有效的,还知道哪个最有效。
03 换模式
这一点,需要基于前面两点才能进行。
很多时候,在一条不高效的路径甚至是错误的路径上努力,不管怎么努力问题都无法解决。
所以,基于前面两点所获得的信息,你可以尝试着「换一种模式」来解决问题。
举个常见的例子,有些人看上去很忙,从白天坐到晚上,水都喝的很少。但是如果这个忙的状态是在补自己捅的窟窿,那么不妨想办法减少自己捅窟窿的次数,而不是加快自己修窟窿的速度。这就是模式上的转变。
另外,如果你想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试试下面这三个小技巧。
1.先尝试自己解决,并记录过程。再请教他人改善自己的解决方案。
2.任何问题解决后,拓展自己未知的关键知识。
3.用好搜索。有时间的话,可以百度一下「百度搜索帮助中心」,消化一下里面的一些技巧。
最后,你要记住,不管是由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嵌套,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后产生的副作用,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所以,不要期望能够一劳永逸,随时准备进行下一次的迭代。
好了,总结一下。
这篇呢,Z哥和你分享了我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最关键的核心是,想办法进入到「边脑」进行思考,而不只是用「大脑皮层」。你可以带着两个问题来进行。
■ 刨根问底,这个问题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这个问题还有其它的解决方案吗?
第一个问题的本质是:
1.明确预期
2.找到预期与现状的落差
想要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可以尝试用:
1.梳理,以挖掘新的信息。
2.找规律,借助“可变与不变”的力量。
3.换模式,开辟新大路。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右下角的「爱心」,支持我的创作~
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