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到底有多深呢?
在看到绘本《蓝色的天空》时,我为10岁变成孤儿的女孩深深痛惜。
这本书的作者是克罗地亚的安德烈娅·彼得利克·侯赛诺维奇,译者:柳漾。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一、故事梗概:
10岁的小女孩失去了父母,自己一个人生活在高楼里,感受着别人的误解和压力,寻不到属于自己的父母之爱。她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也没有人给她充满爱意的抱抱。所以她不停地画画,并为自己筑起了高墙,自己居住在了参天的塔楼,从此不再接收哪怕别人关心的话。
她喜欢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想着别人告诉她妈妈躲在白云间,于是她找遍了每一朵白云。在寻找白云的时候她与塔楼外的蓝鸟熟悉起来。她发现云层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那里她遇到了以前和妈妈一起救起的蜗牛、妈妈讲过的童话故事里的老鼠、在动物园和妈妈一起喂过的大象、《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兔子、和妈妈喂过的乌龟、曾经被妈妈救助过的天堂鸟……后来,一只曾经从窝里掉出被妈妈救起的小乌鸦打开了心门,让女孩自那拾级而上,找到了妈妈。
二、失爱之痛,痛有多深?
故事的最后一页让我明白,这其实是作者的心路历程。细细品读,她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伤痛!
1、爱之殇。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失去了父母之爱到底会有多伤呢?
“人们是否想过,没有爱,也没有温暖,孩子们是怎样长大的?他们孤单而悲伤,他们会被误解、被拒绝,他们到处寻找爱——在他们的梦里,在他们读过的童话里,在他们的玩具里,在花朵、鸟儿和更多的动物里……”
可是如何能够找的到呢?谁的爱能够完全地代替父母之爱呢?
2、爱之拒。
“慢慢地,她的世界只剩下自己。”
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慌,让孩子变得孤独而敏感。因为害怕失去,他们甚至会关闭心门,因为自卑不敢去获取友谊和其他亲密关系,或者内心深处更是因为害怕再次失去,而不愿意去碰触友谊和其他的亲密关系。
3、爱之渴。
“要是有人充满爱意的抱抱她,要是她能获得一点点温暖,这个故事一定会不一样。”
另一方面,爱的缺失导致了安全感的缺失,这样的孩子有可能终其一生都会在不停地追寻,索取爱。
三、父母之爱,温暖绵长
好在,女孩拥有十年父母深深的爱。
1、父爱如山。
虽然,书中几乎没有提到父爱,或许作者自己也并未意识到,但是,仔细去寻,字里行间依然能够发现端倪。
“她只有十岁,却是一个人生活。”
“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男人和女人,可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孩子。”“况且,她并不属于他们。”
父爱的坚强,让这个女孩在孤独和忧伤中独立,同时,让她深深知道,她的生命来自于她的父母,而非别人。同样,是父爱给她的归属感,让她的心虽然敏感,但却骄傲。——
“她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也不喜欢他们的游戏,她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
2、母爱如水。
虽然孤独,虽然悲伤,但母爱的温情,依然绵长地将她点点滴滴融化。女孩独自在心灵的塔楼中仰望蓝天和白云,在每一朵白云后面,她虽然遍寻不到母亲的踪迹,但是和母亲曾经的点点滴滴,让她对“花朵、鸟儿和更多的动物”敞开心扉。虽然依然悲伤和孤独,但是她慢慢地在天地之间,将爱与母亲联结。
“小女孩穿过了那扇门,沿着台阶往上爬。后来,谁也没再见过她。很多鸟儿都说,她住进了云朵里,和她的妈妈在一起。”
虽然作者有言“这本书献给我的妈妈。从她那里,我记成了对色彩和绘画的热爱。我的创作,是在继续她没有走完的路。”可能依然有些家长在读到女孩拾阶而上自此消失的部分,会有些担心,其实,换个角度,何尝不是作者最终在母爱的绵长里,放下了那个自我封闭的自己,通过那浓得化不开的绘画,涅槃成了一个带着母爱延续精彩的女孩呢?
四、涅槃的力量
1、我们的爱是否会给予我们的孩子涅槃的力量呢?
融化女孩的母爱,存在于哪里呢?故事里,点点滴滴,都是曾经妈妈陪伴女孩爱的点滴。让我不由想起最近大热的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说到这儿,让我不由想起我们社会越来越壮大,也越来越让人关注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截取自摇篮网留守儿童专题)
专题导语如是: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人数还在迅速扩大……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渐渐地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故事中的女孩有父母十年的爱支撑,拥有了涅槃之力,度过了孤僻、抑郁的艰难时期,可是他们呢?
由此,我也在自问,作为父母,我们给出怎样的爱,才会让我们的子女最终拥有涅槃的力量,无论年少亦或成年遇到苦难、遇到人生的转折时,能够于灰烬中再次奋起呢?
我想,或许应该是高质量爱的陪伴吧。
2、我们的陪伴能走多远?
看完视频,我们可以静心想一想:
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呢?
最终,孩子能够记得我们的是永远无法企及的背影还是点点滴滴爱的陪伴呢?
或许,我们在给出孩子拥有涅槃力量的爱时,先要给自己,来一场成长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