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旅程。好与坏会决定你的童年记忆成为未来生活的铠甲或者软肋。庆幸,不富裕的童年,偶尔也挨打的童年,对我而言,铠甲多几分。
今天分享一本育儿书。刚刚完成全部阅读。这本书的精华在书本的前4章,独白的方式会让我们更靠近孩子,甚或如我这般携带太多童年记忆的人会更靠近内心的那个小孩,进而疗愈她。
“你们不要太在意。”
1.有时候我会挑战你们的权威,想表明我有多强,我这样卖弄,你们不要在乎。
2.在生气的时候,我会朝你们喊叫,会说“我恨你们”。这时你们千万不要生我的气。我只是在模仿我一个同学,他曾朝我这么喊过。
3.我淘气时,你们如果呵斥我或责打我,这样下来,我就会变得越来越淘气。
4.有时候,你们说我不诚实,我没有撒谎,我只是在给你们讲我脑子里出现的事情而已。
5.如果我生了一点小病,我会说这儿有点痛,那儿有点疼,这些疼痛很快会过去,你们不要太在意。额外的关注会让我经常生病。
总结:做大人是门技术活儿,内心要始终温和而坚定。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一位喊着要让孩子快乐的家长,然后孩子一碰壁就赶紧让孩子退下来的父母,当真是很无知地折断了孩子本可以翱翔长空的翅膀。
“反社会型人格”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即使他们干了坏事,他们也不觉得自己错了。童年的早期与看护者的联结很重要。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跟看护者建立起来的联结构成他将来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缺乏适当的联结,无所依附的婴儿就会产生怀疑和深深的愤怒。他所感受的全是负面的情感。
几个心理学派的教育新概念
人人都想有所联系,有所归属;
人人都想感觉自己很能干。
训练孩子要坚定也要尊重他们。
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目标。
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能让孩子实实在在体验生活。
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但却是差劲的解释者。所以需要大人懂得去理解他们。
最后来一张鼓励与表扬的特征差异图
要鼓励而非一味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