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当你决定开写,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难题都有方法解决。
归纳一下,写作有四大难题:
- 1.不知道有什么可写的;
- 2.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
- 3.能写,但写得乱七八糟;
- 4.心里有话,但是表达不出来,写的东西总是跟自己的期待差很远。
学会写作就是解决这四个难题,就是培养写作的四项基本功:积累素材、锻炼叙述方法、锤炼语言和逻辑、掌握写作套路。本文讲述怎样积累素材,避免长文,将分为3篇。
这是第二篇,采访法积累素材。
大家最熟悉也最常见的采访就是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会就某个问题甄选采访对象,然后设置问题,通过跟被采访者交流、探访新闻发生的环境、询问相关当事人、实地考察等方式,得到关于某个事件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写出故事或者做出评论。
所有的采访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准备模块、采访模块和整理模块。
一、准备模块
为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可以使用采访清单检查法——列出采访前需要准备的项目,逐条检查。每做完一项,划掉一项。当整个采访准备清单都划完的时候,就代表采访前的准备基本上完成了,参见表6 采访准备清单模板(示例)。
二、采访模块
采访除了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有两项更重要的工作,一是观察细节,观察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情绪等,通过这些反应对照被采访者提供的问题答案,得到更多的信息;另外一个叫采访挖掘,除了采访提纲上列出的问题,在采访中,要结合现场的情况,增加追问、寻求解释等额外的要求,引导被采访者沿着某种叙述逻辑提供完整的资料。这两项工作有时候甚至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参见表7 采访记录表格
以上采集到的信息对应着接下来形成文章所需要的三类资料,分别是采访要点对应当事人陈述,非语言信息对应实地场景,特别标注的事项对应跟被采访者和被采访内容的相关资料。以上三类内容结合,有被采访者原话、有第三者视角、有话题相关的资料,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趣味,也显得很完整。
三、整理模块
整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采访录音整理,需要把采访中的录音原封不动地还原成文字,整理中需要保证文字的准确性,也要保持上下文的关系;二是笔记整理,需要检查采访过程中的记录,该补充的知识和资料要进行补充,当时只是记录概要的要丰富完善。
除了还原之外,整理中还需要进行核查。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核查、前后比对核查和相关资料核查。
以上是采访积累素材的方法。除了上面这种正式的采访外,还有一种采访身边朋友、亲人、同事、合作伙伴的“聊天式采访法”。这种方法的原理跟上面讲的系统采访法是一样的,也需要事前的准备工作、有目的的提问、后续的整理。但不同的是,聊天式采访更加随意,也更加轻松,一般不会追问和逼问。参见表8 聊天式采访法。
采访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对名人和社会公众人物的采访可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还原事实真相;对企业的采访可以搜集跟企业或者产品有关的信息,积累企业故事或者产品介绍的素材;对家里老人的采访可以搜集关于他生活经历的信息,积累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的素材;对某一事件当事者的采访可以搜集故事的素材,积累小说等虚构创作的素材。总之,采访是直接、系统、快速获得信息的手段,是保证写作言之有物的好办法。
总结:
1.采访的三个模块:准备、采访、整理;
2.学会制作准备清单;
3.学会制作采访表格;
4.整理、核查和交叉内容梳理;
5.采访是快速、系统获得信息的手段,在写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思考与延伸
我发现咱们007的写作当中,运用采访法积累素材写成文章的很少,当然也有类似的,比如线上分享后的答疑环节,线下分享会的讨论追问等。采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假想你现在不知道写什么,你可以打电话给某位战友,不一定要牛人,普通人也有故事与思想,你问几个问题,于是,你的问题与对方的讲述就自然是一篇文章。
采访法不仅是一种积累素材的方法,我们更要学习并运用其背后的逻辑与思维模型。首先,这是角色的切换,你成了记者,成了他者;其次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你站在读者用户的角度上去刨根问底,挖掘价值点与卖点,我们随便打开一篇采访,都很有趣有料;再次,采访让你学会提问,这个不用多说了;最后,作为日常来进行的采访,让你走进采访对象内心,增进连接,即便是你熟知的朋友、父母、爱人,你真正了解他们吗,你把他们当做一个人物了吗?
下一篇将介绍利用笔记和网络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