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何白天正能量满满,晚上负能量重重?其中我最喜欢的回答:因为你白天的开心不是发自内心。
的确如此,白天和晚上是两个“我们”——一个是大众眼中应该有的样子,一个是私底下的自己。毕竟白天在工作中扮演员工或老板的角色,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更何况白天也不一定有时间发呆和胡思乱想。而晚上属于我们的私人时间,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和发呆。于是,想得越多,就会越累。
前段时间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但和小伙伴交流中,发现我们的大多数负面情绪来源于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了掌控感导致。因为一场失控,我们的心态或情绪就有可能down到谷底~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一个人感觉自己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些面临生活和工作的难题和打击应对自如,相信自己的未来会变得更好和更积极主动的人们,被 心理学家艾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称之为自我效能高的人。因为他们往往就可以看到第三个甚至更多选择,从而重新掌控我们的生活,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人。
而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对于未来充满害怕和恐惧,不敢接受挑战, 感觉自己成为了生活中的受害者,甚至产生抑郁。因为他们在观念中坚信自己没能力改变自己所处的困境。
其实,自我效能感低常常与连续的失败以及习得性无助有很大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1967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了习得性无助的现象,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当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无法躲避且难以忍受的电击。无论狗逃到笼子的哪个角落,都会被电到,所以狗只能在笼子里忍受痛苦并惊恐哀叫。
多次实验后,即使将笼门打开,蜂音器响起后,狗此时已经完全可以逃出牢笼,但它仍然会留在原地,并处于颤抖哀叫的状态。狗通过连续的逃生失败以后“习得”了留在原地忍受痛苦的绝望和无助状态。
人一旦在连续的创伤性事件中一直无法走出来后,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或恐惧,因此学习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异常重要。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行动起来,比如每天赞美自己,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再这样不断的自我肯定和坚持中提升自我效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加油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