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活得自在、通透呢?很多书都有讲到,但有一本书特别接地气,尤其我自己也有作者类似的经历。我相信,这些经历是大部人都会遇到过的,比如人际关系烦恼——不会拒绝别人,一味帮忙却让自己受到委屈;一味接任务让自己累,还得不到上司认可;你想帮助孩子,孩子却讨厌你......
如何自在生活?李筱懿的《自在》从自主、自省、自律、自洽、自如、自然、自愈、自信和自在10个方面进行了自我的探索,包括自我成长、沟通、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职场等主题,让我们活得更从容、更乐观!
接下来,我从内容和方法技巧两部分来分享这些生活智慧!
一、内容篇
1、做好你自己
在社交关系中,与其耗费心力讨别人喜欢,不如做一个在某些方面很有用的人,被别人需要。 利益对等的关系,比“感觉好”更长久。
别人不喜欢你有三个原因:
第一,你确实有一些不讨人喜欢的习惯,这个你可以在自省后修正。
第二,你不符合别人的价值观,这个你改不了,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你讨好不过来,所以,三观合拍就相处,不合就保持距离。
第三,很多人不喜欢你,是因为你得到了他们没有得到的东西,小到一个停车位、一件好看的衣服,大到一次升职、一个幸福的婚姻。
如果你能明白这三点,就不会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而是做好你自己。
2、不给自己设限
前段时间,我看过林青霞《镜前镜后》。在《自在》这本书里,作者也提到过林青霞67岁时,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一同获此殊荣的还有杨振宁院士。她息影后,用18年磨出三本文集:《窗里窗外》《云去云来》《镜前镜后》等书。只有高中学历的林青霞去挑战写作,去出书。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尝试各种可能性。
也不要给自己人生设限,永远保持一颗好奇、探索之心,不要在意年龄和外界的评判,只要自己热爱,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去看见更多层面的世界。
3、帮人
关于帮人,我们很多人盲目伸出帮助他人之手。之后会因为帮倒忙或自己觉得累,让自己不开心、委屈。
其实,帮人可“常做举手之劳,不必踮起脚尖帮忙”。同时,帮助别人量力而行,做不到就果断拒绝。这不是冷漠,而是冷静。能力之外,当拒就拒,是自知之明。懂得拒绝别人,就避开了生活里80%的烦恼。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你的难处;强求你的人,不值得做朋友。
4、思路
当我们对未来做决定时,思路要拓宽些,多问自己:你的优势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看懂自己的优势和行业发展、大趋势。
别让现在的思维,制约了自己五年后的发展。思考未来时,请记得: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5、幸福
我们习惯于竭力追逐“幸福”,理性分析“幸福的成分、意义和价值”,研究做什么事情才能幸福。其实幸福更多是体验的过程,不是冷静的探索,也不是刻意的追逐。“好事经不起琢磨”这句话从心理层面是成立的,没事别总是想“这段时间我运气怎么这么好”“他爱我,究竟是看上我哪一点呢”“孩子最近为什么这么省心”……
阅读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友情的幸福,触类旁通,太刻意、太理性、太追求意义感和价值感,既不容易快乐,更不容易幸福。
6、演讲的6个细节
没有人天生是会演讲,演讲需要刻意练习。在练习前,需要注意6个细节:
1)写好演讲逐字稿。这是讲得好不好、逻辑是否清晰的基础。
2)熟读演讲稿。只有读出声你才知道哪些字句很拗口,要换掉;哪些逻辑有问题,要修改;哪些文字没有场景感,缺少感染力,要调整。
3)把逐字稿录成音频文件,反复听。
4)对着镜子做自我演示。
5)熟悉现场。重要演讲都有固定的PPT模板、固定背景、站位和提示牌位置,自己提前走一遍,环境熟悉,心里不慌。
6)注重服装和妆容。
二、方法技巧篇
1、如何深度工作?
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分享了3个深度工作的好方法:
第一个方法:分清浅层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内容,每天安排不同时间做这两种不一样的工作。
第二个方法:衡量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或者所练习的技能,它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到底怎样?是不是少了我们,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个方法: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喜欢不喜欢这件事,往小里说,是情绪问题;往大里说,是价值观不同。
2、如何做好细节?
在人际关系中,越是关注或者越是做好细节的人,越能给人带来好感。那如何做?
1)人群中,关心那个存在感低的人。
2)当大家调侃一个人时,主动转移话题
3)悄悄记住别人的喜好。
良好的关系始于确切知道对方心里有你。悄悄记住对方的喜好,给别人惊喜,自然会收到好感和人缘。
4)路过有门的地方,替后面的人扶一下。
5)别人的帮助,除了说谢谢,记得给对方一些回报。
我很认可,作者所说的:“帮忙是情分,感谢是应该的,除了语言感谢,也要为对方做点什么,让ta知道你领情了。”
3、快速成长的5种能力
1)坚持做一件事的能力。
2)分配欲望的能力
3)送自己礼物的能力。
4)厚脸皮的能力。
5)对不同观点的接受能力。
4、戒掉“玻璃心”的两个方法
“玻璃心”有时是因为太过敏感,有时又是因为太过自满,如果这成了生活常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也会阻碍正常人际交往。在击碎自己“玻璃心”的过程中,有两个方法特别好用。
第一个方法:放下“自我合理化”心理,那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脆弱。
“合理化”表现为三种常见的心理模式。
第一种是“酸葡萄心理”,表现为对目标求而不得时故意贬低目标。比如,一个没拿到“优秀”的员工说:“不就奖励了一次旅游吗,那地方一点也不好玩。”
与“酸葡萄”相反,第二种自我合理化的心理叫作“甜柠檬”。为了掩饰真实情况带来的失望,人们往往会自欺欺人,认定自己的是对的,最好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被调到一个边缘部门,为了保全面子而跟别人说,这个岗位有多牛,多么适合自己。
第三种是推诿心理,为了粉饰自己的过失,把原因推到客观层面,或是找人背锅。比如,考核结果不理想就怪领导偏袒其他同事。
第二个方法,增强“钝感力”,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劳动”。
不管任何工作或者在生活中,只要涉及人际互动,人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
所以,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劳动”,就要从调整“情绪感受”入手,尽量选择“对事情更积极的看法”,增强生活中的“钝感力”,拉近感受和表达的距离。
5、争取利益的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延迟答复。
别人给你出难题,你得学会把难题抛回去,延迟答复的本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想清楚自己的利益。我们得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去谈判,而不是在对方很凶猛的时候去接招。
第二个关键,条件交换。
永远不要把自己变成免费劳动力,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感谢,都值得交换到同等的善意、帮助或者酬劳。
第三个关键,留下凭证。
费心费力争取到的条件,请保留文字、语音、收据等各种形式的凭据,不要只做口头交代。一方面,每个人理解不同,没有凭证后面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不排除有些人就是爱钻空子耍赖。所以,一定学会保护自己,留下凭据,或者有见证人,才是谈判的结果。
6、“沟通的四条黄金法则”:
1)先说对方想听的;
2)再说对方听得进的;
3)然后说你应该说的;
4)最后说你想说的。
沟通的四条黄金法则,表层看是说话的先后顺序,根本出发点则是“利他性”,先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对方所思所想,与对方同频共振。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证明要求中的合理成分,争取对方的支持,共同达成目标。
这本书还有许多智慧,书中有一句话,讲透了生活智慧,就是:“允许一切发生,才有通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