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尧说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潜规则是用来遵守的
最近对人际关系重新产生了一些思考,鉴于人的社会属性等种种复杂的因素,我想尝试用金融的角度去做出一些理解并且加以运用。因为在我的理解中,金融是一种很好的工具,让我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去决策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而放在人际关系中,是否也能归纳出让彼此都舒服的最优解,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了,既然是人际关系,那么必定有情感和人文因素的参与,而这些问题都是因人因时因事而议的,我无法忽略,但又很难量化。所以,所谓的最优解并不是直接得出结论,而是提供一个理解问题的思路。
我向来是不喜欢用过于理性的手段去理解人的,当然主要是比较亲近的人,但是如果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去尝试理解人际关系中会出现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些意义的。
既然要以金融作为工具,先得对金融进行定义。个人浅见,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广义点说,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而言,可以把金融直接就理解为动态的货币经济学。
关于人际关系,我简单归为两种,第一种是比较纯粹的“情感联结”,可能是源于共同的兴趣或者回忆诸如此类,这种关系不涉及利益交换,姑且称之为“情感联结”。
另一种就更加简单,我称之为“价值交换”,动机纯粹,目的单纯,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帮助。但一般来说,关系双方是相互的,而且交互的内容价值水平是相当的。
至于情感联结算不算一种价值交换呢,如果把情绪价值也算在价值之内,单单从这个角度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情绪价值追求的也是交互和对等,但是我认为区别在于,情绪价值的交互永远达不到平衡,永远处于一个倾斜的状态,永远不会稳定,就像一个永动的跷跷板。而价值交换更可能达成一种平衡状态,有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就是一次性的买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我喜欢这个冷酷直白的商业社会》一文提供给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在现在如此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也可以用价值交换的手段去实现情感联结。出于非经济目的的一些消费,比如“七夕孤寡蛙”这种纯粹为了好玩或者严肃一点的“付费咨询”再把咨询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些消费所产生的其实是情绪价值。
尽管我并不认可文中说的商业能带来温情,或者严谨点说,我认可的温情是可持续的。但是确实商业社会带来了信任和效率,这也是价值交换这一关系的条件和目的。
至于情感联结是否产生价值交换,这个问题还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但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我或许看到了一种理解方式。因为金融交易本身并未创造价值,金融交易是一种将未来收入变现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钱今天来花。
那么或许情感联结更像是一种预期的交换,就是尽管我现在不需要和你有价值的交换,也或许永远不会有价值的交换,但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并且没有什么可以交换的东西,你也会帮助我,你也知道这个帮助,我在未来也会交还给你。
所以说闹崩的都是关系好的,就像交易中风险高的都是搞预期的。你从没见过价值交换的人际关系有什么稳固不稳固的,大不了再也不来往了。也很少听说买菜能逼得反目成仇的,我换一家买不就完了。
当然很多人也很认可,情绪价值就是价值,人际关系本身也是价值交换,当然也没什么问题。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对人际关系做出区分呢,还是为了可以相处的舒服一点。
世上最尴尬的事情就是,别人觉得你和她是“情感联结”,但人家只当你是 “价值交换”,引用三水一句口头禅,“就很难受”。
我相信大家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就是仅仅只是熟人,你觉得和人家也就点头之交,他老是让你顺手帮忙,但这忙可真不一定顺手,比如帮亲戚的孩子补课一类的。这就是定位不一样造成的尴尬局面。
“价值交换”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嘛。所以,一旦你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价值交换的人际关系,拒绝起来其实不会有很大心理负担,毕竟不是所有交易都可以达成的。
而情感联结是有边界感的,虽然我们会碰到这种触碰边界的尴尬局面,但不会天天碰到,因为情感联结这种关系是需要踏平一定的边界的,在未踏平边界之前,很多举止更多像是侵犯,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成年人的潜规则。
棘手的是情感联结的关系中需要什么样的边界感,在一段联结稳固的关系中,究竟如何才能让双方感觉自由和舒适,这个确实是个难题。
首先明确一点,踏平边界感不代表踏平一切边界感,这个是我们往往都会忽略的,我也是如此。因为情感联结的关系并不像价值交换那样,规则明显且不计后果,它可以说没有固定的规则而且很多后果会让我们都很受伤。
尝试用金融的思路去理解的话,我想到了金融的本质,也就是价值的流通。流通这件事对于金融可太重要了,尤其是现代金融作为价值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已经成为整个经济的“血脉”,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像是人体的活动会带动血液的流动,同样,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带动金融的流动。
可以说,离开了流通性,金融就变成“一潭死水”。而稳固的人际关系更需要的是变化。
人的边界感是会变的,人的短期诉求乃至长期诉求都是会变化的,甚至会出现迷茫,出现偏执,或者是难以交流,这就陷入了“一潭死水”之中。
我们都不是侦探,稳定的人际关系总会产生习惯,面对变化我们总是很迟钝,这就是凡人。那么金融去解决流通的手段是什么呢?
我们从一个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手段其实很多,比如什么资产证券化,出售资产或者同行借贷,本质其实就是转移矛盾,还是会有风险,这在人际关系里面其实也不是很可取。
实现存款的多元化呢比较长期,远水不解近渴,金融上大方向很好,对于人际关系也是一个比较好长期指导,比如发展更多的共同回忆,共同兴趣和共同关系,不过解决不了短期矛盾。
面对短期的困境,停止发放贷款、获得股东支持以及控制媒体影响是一个商业银行比较好的方法。说白了,需要信心,需要从客户到内部都保持信心。
而人际关系中,“情感联结”中遇到边界感的变化,遇到感受深切的麻烦,第一反应不是指责,“你怎么变了”或者“你怎么老这样”而是保持信心。停止一些长远的想法,先专注当下,彼此支持,通过交流达成潜规则的树立。
说白了,边界感是不断位移的,毕竟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包容和交流不说解决全部问题,起码会有一个更优的角度。这如今的大环境下,大家都缺乏信心,金融市场缺乏信心,人际关系也缺乏信心,这个时候才真正能意识到信心的可贵,日子还是要过,何必丢了信心呢。
好像最后的答案很朴素,其实本身这个世界上对大多数人而言也没有多么深奥的道理。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明白,我们只是缺乏角度去理解去梳理。人间大道,返璞归真,还真是应了那句“大道至简”了。
最后,致尧说
生活不易,信心是我们对自己和彼此最大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