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贫困家庭女孩王心仪以高分707考入北大中文系。她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被网络媒体冠以“感谢贫穷”之名,广泛报道,引人注目,网友也是一片哗然。
贫穷是否值得去感谢?我是不赞成要感谢它的。
贫穷带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
一个人贫穷大多数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穿着老土不得体,敏感自卑,懦弱踌躇,鼠目寸光,教条短浅,吝啬小气……似乎生来就低人一等,身份卑微的,那种自卑感是那些家境好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贫穷的人注定被别人贴上诸多不体面的标签。
贫穷在爱情面前黯淡无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境相似的人容易做朋友,但他们更渴望和比自己家境好的人做朋友或者成为终身伴侣,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喜欢和自己家境相当的郝红梅,但郝红梅她千方百计想接近家境优渥的班长顾养民,对喜欢她的孙少平却渐渐地疏远,甚至有种厌烦情绪,故意躲避和他说话交往,因为贫穷让郝红梅早熟,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家境不好,只能找一个家境好,有钱的男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身处贫穷的人会想方设法摆脱贫穷,贫穷的人在爱情面前更多时候是黯淡失色的。
贫穷阻碍了人往更高层次的追求。
贫穷让人做很多事情都没有底气,唯唯诺诺,懦弱怕事,物质匮乏可能会使他们三餐都吃不饱、穿的不暖又会有什么理想抱负呢,他们光为生存已经拼尽全力了,所谓人穷志短也就这样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这些需要包括: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几种需要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必需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只有得到满足,这些动机才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们虽然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如果可以选择富有,谁又会选择贫穷呢?所以说感谢贫穷只是那些寒门出贵子的作秀罢了,贫穷不值得被歌颂。贫穷的人一生都想摆脱贫穷,但凡有志气的人都不愿窝囊地过这一生。
读书是贫困子弟摆脱贫穷的最好的途径。
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平等了,财富的不平等就是其中之一。努力读书是贫穷家的孩子唯一的出路,他们别无选择,寒门出贵子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是只要有希望都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