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1》
关于作者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师从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一卷。陆威仪将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置于全球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观察,就这一古典时代的五个主要特征予以深入探讨。全书分十个专题,各专题又以时间演进为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秦汉二朝的概貌与演变,不仅覆盖广度令人惊叹,而且笔法精细,见解精到,为我们重新认识早期中华帝国提供了广阔而独特的视角。
核心内容
秦与汉对于中国,就像希腊罗马对于西方,是古典时代,这个时代形成的一些特点,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后来整个的中国历史,这些时代特征分别是:
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
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
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
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5.农村地区富裕的世家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分享至朋友圈
1.秦统一了中国,但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该是基于原来的地域而形成的“秦人”、“楚人”、“齐人”等,统一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形成,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2.秦统一中国后,设置了新的职位“皇帝”,不同于欧洲的君主,皇帝是一个神化的概念,得名于秦国原始信仰中的四方守护神灵,皇帝的称谓,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皇帝享有比之前的“王”更大的权力,由此秦朝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国家的司法财政军事这些权力,全都抓到中央政府手里,而且这个趋势,一直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
3.汉代开始,儒学获得了统治地位,并形成了一套以汉字为基础的、为巩固国家而存在的学术体系,又发展成一整套价值体系,从政治领域,延伸到哲学、历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不过在汉代,这套价值体系的社会的约束力还比较有限。
4.先秦时代的普遍兵役制,永久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汉代开始,军人朝职业化发展。
5.地方大家族势力兴起,他们从中央政府防范打压的对象,一点点变成合作的同盟,并且充当中央和地方基层社会间的媒介,最终地方势力脱出中央掌控,演变成军阀割据,直接灭亡了东汉。
金句:
- 战国时期,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倾向随着知识分子的流动而得到缓和,他们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奔波,求学求职或寻求保护,因此形成了更开阔的“天下观”。
- 或许《商君书》中最令人震惊、最有意义的思想直接产生于这种观念:国家内部任何多余的人或事,最后都会变成自我放纵的寄生虫……任何对人民多余的供给,都会变成一种危险,战争不但能征服敌人,而且消耗了国内任何可能造成国家毁灭的能量。
- 能往神圣的宫廷中心每走近一步,就意味着更多的权力和尊荣,这就是帝国的气质特征。
- 汉朝一方面吸取了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它,这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朝放弃了对秦国制度的批判,而采取了对秦始皇本人的丑化。
- 中国人的世界存在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