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到一个班主任感慨,“就喜欢所有的事纯粹一点。” ”纯粹”两字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理想即便是“岁月静好”的状态,但现实永远就是“大江奔流”的感觉。不停歇的步伐中,真的就希望一切纯粹明了一点。
这一次初三总复习阶段,真心觉得自己也在重读初三的感觉。好像我一直挺不大贴近“教”这个工作。看到过一个文章,作者提出,“teaching English”转换为“cultivating bilinguals” 。那么,第一英语老师自己本本身自己就要坚持学习,维持自己bilingual的水平;第二,“teaching”应该理解为"facilitating learning"。facilitating learning.....好一段时间想到这一点,就好郁闷。感觉自己不会教书。不知怎么的,就老觉得自己的本身的初中知识框架就很不系统,当教学中总是强调那些英语语言点,自己英语语言bilingual能力也是渐渐退化,可能那天就真的就只剩“初中英语了”。一度,心烦气躁,闷闷不乐。但大江就是日日奔流,这活还是要干的,日子也还是要过的,与其被江水水花拍打的迷迷糊糊浑浑噩噩,不如稍稍浮动“手脚“,划划水,找点方向或者找点水感。
1.如果有时间,一点点尝试,就是把已知的知识,当成未知,重新认知。
就特别是把自己当成个初中生去学。就学语法来说,直接给我语法概念,还不如给给点贴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去感知相应内容,再具体认知。据说认知语言学代替生成语法会更好,而语法学习也是先演绎后归纳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是自问认知语言学的内容我能会议多少....几乎为零....也该重学了.) 另外,语法用英文教还是用母语教...最近感觉,用母语教效果一点也不差,真的要强调全英授课....基础一般学生,那就先母语,在用英语教授巩固。
2. 偶尔刷刷有效、有用、适用的功能性文章,反思、巩固一下自己的认知。
偶然,看到一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个语言学博士提出的算法思维,学习步骤粗略简述如下:
兴趣➡快速建立知识框架➡大量输入➡单项能力训练
用博士的观点,同时每个步骤要下下一个阶段负责,就是要用进化思维代替设计思维~
近期在新华中学听了一节写作公开课,很荣幸能学习英语写作的开展步骤及改进方法。非常欣赏新华中学学生的英语能力,可以在一节课中习得审题步骤,开展写作及完成优化语言的任务。优化语言那一环节,十几分钟完成,自己感觉有点陌生的同时,也觉得难度很大。
反思一下,平时因为学生语言整体能力中等,所以一节课更多时候是纠结于审题及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往往忽略了逻辑等涉及到写作的logic、coherence及cohesion的引导。写是输出的过程,如果让英语能力稍弱的学生在输出的过程中兼顾逻辑关联性估计难度会比输入过程中进行难度大很多。所以,对自己学生,首先要学生在类似于阅读跟听这两项输入活动中提高文本的逻辑关联意识,进而才能再类似说和写的输出活动中做到这一点。往后自己要多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