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一直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就是逼迫自己举手发言。不管我天生是不是内向,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主动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是一件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事情。那时,我当然不知道什么是舒适圈(Comfort Zone),只是清晰地感受到,从内心挣扎到真正举起手的过程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让我走出舒适圈的勇气来自于我对获得肯定的渴望。而跨出这一步,成为了扩展舒适圈的关键。
所以,到底什么是舒适圈呢?
舒适圈是指我们所处的一种令人感到舒适的环境或状态,这种缺乏危机感或焦虑感的状态往往来源于我们习惯的环境,熟悉的人或事。而当我们呆在舒适圈的时候,会产生类似于惰性的阻力,让我们难以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因为舒适圈里有最大化的安全感,和最少程度的压力,焦虑和危机感。
舒适圈的概念来自于1908年的一个心理学实验。Robert M. Yerkes和John D. Dodson提出,相对舒适的心理状态可以保证较为稳定的表现,但是,只有当我们增加一点压力时才能达到最佳的表现。这些适当增加的压力就是最佳焦虑值(Optimal Anxiety),也是我们心理舒适圈的外沿。用另一个词来形容这段“弹性范围”,就是学习圈(Learning Zone)。
在学习圈里,我们有足够的动力跳起来,去够那只比自己高一些的苹果。虽然那些不熟悉的外界刺激和新鲜的事物会把我们拖离舒适圈,但是在我们渐渐克服了这一点不舒服的感觉后,我们的舒适圈也随之扩大了,通俗来说就是成长。
在Marcus Taylor的调查中,他发现逃离舒适圈的程度和年收入成正比。他在演讲中说,如果没有走出舒适圈的那一步,人类不可能完成生命中很多看似正常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工作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而有的人也会渐渐缩小自己的舒适圈,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些还未拥有的东西,就必须去做你还未做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