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千年前,北宋梅尧臣写了一首简短但内涵丰富的小诗《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寥寥四句,越读越有味道。正如罗隐在《蜂》中所说的一样:“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又如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中一般:“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纵然陶尽门前土,自己屋檐上也没有半片瓦;而那些双手不沾泥的人,却居住着高楼大厦。统治者的剥削向来如此啊!
与梅尧臣同时代的张俞写有《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与《陶者》异曲同工。
其实,在唐代时就有类似表达。比如,孟郊的《织妇词》:“如何织纨素,自著褴褛衣”——为什么织布的人自己却穿着破烂衣服?又如郑谷的《偶书》中说:“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那些忍饥挨饿的,往往都是辛苦种田的人。再如于濆(pēn)的《辛苦行》中“陇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耕地的人经常没饭吃,织布的人经常无衣穿。
天道无情,也许不公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这般不公着实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