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沙龙,每两周一次活动,以一人之力做5年之久,你会做到吗?我想很多人读做不到,而L做到了,从15年至今,5个年头,4年多的时间,每两周一次线下读书沙龙,其毅力和坚韧可见一斑。
梧桐沙龙的分享方式前期为共读模式,参与者轮流发表见地,依据所共读的书。后期采用主讲人模式,由专业人士专门主讲分享。无论哪种模式,在实际中都是一件比较费心的事。
相对而言,前一共读种模式,可以让组织者更省心一些,毕竟轮流分享,轮流发言,是不需要再考虑专门邀请专业人士。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种弊端,那就是万一来的人比较糙,无法有效分享,那么这一模式就会存在问题。好在过往来这里的成员都是比较优秀的,尤其有Y哥坐镇,基本可以起到控场作用。
在共读模式下,16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仅每两周会有一场活动,每周的周二与周四更是一直持续,在当晚的7点到9点分享交流,在这样的高密度节奏里,共读《全球通史》、《中国哲学简史》、《乡土中国》、《人类简史》、《菊与刀》。
共读模式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虽然会围绕书的主题讲,但更多的是讲书之外的事情,相对而言更能让人依据这本书有更多的拓展。而共读模式,因为需要参与者分享,所以参与者往往不得不加以学习,以防贻笑大方。
后一种主讲人模式,组织者相对而言要费心一些,费心之处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位合适的主讲人,这位主讲人在时间上是否匹配,在实际上能否有交付物,完成分享。
在主讲人模式下,前后分享的书有《美的历程》、《艺术的故事》、《美国货币史》、《阿拉伯简史》、《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错误的行为》、《丝绸之路》、《债务危机》等等。
前后来看,无论哪种模式,梧桐选书,一直是从经典中挑选经典读物,在经典中一起探讨学习,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书方式。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梧桐沙龙就如稷下学宫一样,在这里呈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持续吸引着优质的成员进入。
梧桐沙龙这几年一直由L一人独自操持,两周一次活动,鲜有间断,实属难得与不易,这背后所要付出的心力自是可想而知。当然,一旦模式稳定,后期的心力相对而言会少很多。
做线下沙龙,选场地是比较重要的客观条件,吸引人报名沙龙活动更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邀请主讲人也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更何况基本是不怎么盈利的,甚至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远远不值,所以对于L能够一直操持做到现在,是相当佩服的。
更难得是,这几年沙龙一直有稳定的成员持续报名参与每一期的活动,这种一起陪伴、一起成长的价值更是难能可贵。这种参与,相信更是因为大家愿意为内容而来,为知识而来,为信息而来,是认可这份内容,这份知识,这份信息。
试想,在当下如此嘈杂着各种现象,有一处静心学习处,是多么难能可贵,时间长了,就当做一种习惯,无论是否对书感兴趣,都会参与,见一见老朋友,听一番长论,不失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