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中总有一幅影像:夏日早饭后,涮锅洗碗喂鸡侍鹅养护狗羊,太阳高高的,亮晃晃,热度还没上来,小风丝丝的清爽,祖母收拾停当,就锁好院门出发了。
小车上拉着八九个月大的孙子,后面牵着小羊,跟着白鹅,黑狗熟悉路早跑到前面去了,跑一段就扭头停下来,等祖母的队伍赶上,有时索性趴在前面路上吐着舌头等:有时在胡同口,有时在村西头路的下坡处,有时在青草丛中。大多时候一路随行的还有堂兄十来岁的哑巴儿子,队伍浩浩荡荡,祖母是"大将军",现在想来祖母很有些苏轼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气概。其实弟弟坐的小车是外祖父用一些木板条钉成一个小箱子,底下安装上四个小木轮,外祖父不是木匠手工又粗,小车常常某个轮子突然闹故障,之所以天天拉着这么简易的小车是祖母那时将近七十岁抱不动弟弟了。村子小,树奇多。村里房子不多,一家就一座,三间一个院,一大家子挤在一起,可院中院后都是树,村里边边缘缘空余的地方都是树,村东村西也是树,一眼望不到边。村东小时候很少去玩,无穷的乐趣在村西边,一个个的小树林泾渭分明,洋槐、梨林、杂树,枣林居多。家里有两棵大枣树,一棵结又大又脆的马奶子枣,果形长长的,我在别处再未见过,一棵结的枣适合晒干吃,胖胖的果肉多。只要天好祖母就去自家的小树林,不是为了看护枣,过路人摘一点不算什么,是因为那儿树荫大,有小鸟、野花、一蓬蓬的金针菜顶着灿灿的黄花,树林下阳光少,长满细细高高绒一样的草,草里藏着小虫。祖母穿着自己缝的月白色对襟短衫,小脚,满头银发走进微风和亮亮地阳光里。到了目的地,揪 几根狗尾巴草摘几朵喇叭花给弟弟,祖母戴上老花镜做针线活儿,边做边唱我小时候听过无数次的歌遥,哑巴兴奋地跑来跑去,一会儿抓把草,一会儿送朵花,有时是贝壳,有时是石子,头顶是如盖的树冠和半红的密密麻麻玛瑙样的枣。
现在想来那真是祖母一生少有的好时光:父亲念完书在外工作,母亲在村里教书,刚刚从陈旧不堪的老屋搬进宽敞明亮的瓦房,弟弟出生了,日子尚算富足,没什么不顺心的事儿。我在祖母身边长到十二岁,老人空闲时会偶尔提起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从零零碎碎的叙述中知道祖母幼年丧父,家道贫苦随母亲到了凡桥村,继父是个老实人,疼她,出外奔生活遭人陷害葬身异地。十几岁嫁给祖父,祖父人忠厚身体弱不善农活,祖母虽勤俭能干,日子依然清苦。兵荒马乱的岁月村里选老实人当'管事'的,不知怎么就选了祖父。常常深更半夜不知道那一路队伍来催粮催款,家人一听砸门声就吓破了胆:开门慢了要打,粮款嫌少要打,粮成色不好要打,祖父生生落下心脏病,不到五十就去世了。祖母守着父亲生活,纺线织布赶集换钱供父亲读书,冬夜一个人纺着线就听到鸡叫声。两个姑姑年龄比父亲大,随夫去了东北,一个在黑龙江中俄边境农场,一个在沈阳工厂做工。大姑姑有心无嘴做事慢,丈夫外面有了女人,月子里生闷气死掉了,听从那儿回来的人说死时身上还带着伤,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两个表姐和祖母很有感情,小表姐二十岁那年回家探亲说小时候多亏姥姥寄的鞋子和衣服,其实有的并未穿在身上。冬夜长,饭后一家人习惯在饭桌旁聊很长的天,祖母说四十九那年的一个夏天收到沈阳的一封电报,只四个字:见报速来,祖母不知小姑姑发生了什么事,抄起一件衣服就出了门,对门的堂伯母说:"三婶子傻了!" 大姑姑盛年逝去对祖母的打击想必是沉重的,虽然后来的岁月里她很少提及。祖母不识字,之前从未去过离家十里远的地方,一路走着问着三四天后到了千里之外的沈阳,满头的乌发在乘车的日夜里全白了。到后方知姑姑的腿在工厂受了很重的伤,五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
祖母七十八岁时父亲开始衰病,父亲是祖母唯一的儿子,是生命中的依靠。有一段时间母亲不得不离家去县城照料父亲,我在读高中,大弟九岁,小弟五岁。其时是秋天,家里有十几亩地,棉花开得急不等人,祖母踱着一双小脚去地里拾棉花,之前十多年没下过地,在家做家务。我寒假回家听祖母无意中说起,一天下午在靠近大路的东南地块摘棉花,在乡镇做干部的荆伯伯骑车下乡看到祖母安慰说:"民生的病不要紧,您不要担心!" 荆伯伯是父亲的中学同学。祖母还提到家里的水缸见了底,提一只小桶去村东的井边打水,井口很大,四边是水磨石滑得如冰。平时我去挑水半天摆不倒桶,桶荡得头发晕,恐惧多年后追到梦里来,常梦到跌进村口的水井里。祖母说立新娘帮忙把水从井里提上来,冬梅妈也帮过一次,言语中甚为感念。祖母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在做过一次大手术后一直呆在炕上不能动,全赖母亲照顾,衰竭而终,享年八十三岁。
祖母生命中的安宁不过六七年时光:一家人平安忙碌满足。祖母看护的枣树早己伐掉,上面盖了别人的房子,祖母离开我们己然二十九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