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的教学已经结束,由于天气情况不是很稳定,气温不太合适,所以准备先把三单元上一点,待气温合适了再上第二单元,两个单元要穿插着上。
本课地重点是用维恩图整理太阳和月球的异同点,难点是掌握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
一开始,我先提问:“白天和晚上仰望天空时,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出太阳、月亮、星星、白云等,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流星。我及时表扬了孩子观察细致,同时引导孩子们学会用科学词汇,月亮是日常用语,月球才是科学的描述。然后,我再接上教材上聚焦环节的文字,让学生自己记录、分享,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分享完毕,我用书上的两组图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异同。这一环节,明显感觉学生对第二组图片的黑子和环形山更感兴趣,这两样东西我分别用了一个视频做简单介绍,视频播放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中途有孩子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但在第一组图片中,学生出现了和我教学设计不一样的答案。教参上说要引导学生关注到两者可视大小一样,即看起来一样大。但从书上的角度看,别说孩子们了,我自己都感觉月球比太阳要大一点,但这显然不对。于是我只有跟孩子们说,这是由于拍摄时相机焦距不同导致的,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太阳和月球是一样大的。(不知道是不是太生硬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接着我强调:刚才说的是看起来,实际上太阳的体积比月球大得多。然后出示了二者的实际大小对比,图片一出,孩子们就“哇”的一声尖叫,显然,他们根本没想到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差距会如此明显。这就带动了课堂气氛,我趁机接上书上的问题:为什么生活中两个星球看起来差不多大呢?有的孩子也许平时翻过百科全书,都能说出真实原因,而且跟我的设计一字不差。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模拟实验还是要进行,于是我先肯定了孩子们都很聪明,然后告诉孩子们,也许有人还不相信,我们通过实验让大家眼见为实。
本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模拟实验,既然是模拟,就需要搞清楚每个材料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学生也很聪明,基本上都能说对,实验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唯一的问题就是学生由于身高差距,有的小组纸筒跟大小圆纸片半天弄不到一条直线上。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太阳和月球看起来一样大的原因——一个离地球较远,一个较近。然后我出示了二者离地球的实际距离,以及这个距离相差多少倍,学生们看到这些大数据又惊呆了——原来这个距离这么远呢!
最后通过维恩图对太阳和月球的异同点再次总结,再简单了解一下学生还想知道太阳和月球的哪些知识,这节课基本上就结束了。从整体效果来看,感觉很多孩子对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很感兴趣,这其实有点超乎我的想象,我以为这部分内容孩子们会觉得很无聊,这也让我对本单元后面的教学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