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筑牢干部监督“立体防线”

近日,全省干部监督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围绕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提出要聚焦“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这一核心目标,通过强化担当作为监督、防范纠治政绩观偏差、常态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等举措,构建科学规范的干部监督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结合当前工作实际,需从以下几方面精准发力。

一、强化担当作为监督,激活干部队伍内生动力

干部监督的核心在于激发干事活力。当前,一些干部存在“躺平”“佛系”心态,或盲目追求短期政绩,根源在于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平衡严管与厚爱。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担当作为坐标系”为指引,既严查乱作为、不作为,又鼓励敢担当、善作为,实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频共振”。福建省近年通过完善“管、审、用”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强化日常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等成果运用,推动干部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例如,福州市通过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纪检、审计等部门力量,及时发现并纠正苗头性问题,为担当者撑腰鼓劲。

二、防范纠治政绩观偏差,筑牢思想与实践“双重防线”

政绩观偏差是干部监督的难点。一些干部热衷“面子工程”,盲目举债搞建设,违背发展规律,损害群众利益。对此,需从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双向发力。一是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将典型案例纳入干部培训课程,引导干部树牢“为民初心”。二是完善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列出负面清单,如将“债务风险”“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红线,对违背规律的行为“一票否决”。福建省在巡视整改中,通过专项督查及时叫停多起违规举债项目,并建立问责回溯机制,从源头遏制政绩冲动。

三、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优化政治生态

干部能上能下是激发队伍活力的关键。当前,需打破“只上不下”的固化思维,通过制度化手段畅通“上下”渠道。一方面,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坚决调整,例如通过“末位淘汰”“实绩倒查”等方式,形成警示效应;另一方面,对敢闯敢试但偶有失误的干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明确容错边界,避免“一刀切”挫伤积极性。广西等地通过细化“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调整直接挂钩,推动干部队伍动态优化。福建省则注重对受处理干部的跟踪教育,避免“一处了之”,帮助其重拾信心、重返岗位。

四、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撑起“保护伞”

“三个区分开来”是保护干部改革创新的重要制度设计。其核心在于区分“公心失误”与“谋私违纪”,为干部划定干事底线。实践中需把握三点:一是精准界定政策边界,例如将“探索性改革失误”与“明知故犯”严格区分,避免混淆;二是完善容错纠错程序,建立多部门联合评估机制,确保结论客观公正;三是强化组织担当,对受诬告干部及时澄清正名,严惩诬告陷害行为,营造“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氛围。平舆县纪委监委通过案例实践表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后,干部主动创新项目数量增长30%,改革成效显著提升。

五、以监督促担当,以制度护长远

干部监督既是约束,更是激励。新时代背景下,需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构建监督体系,将严管厚爱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通过常态化监督纠偏、科学化考核激励、人性化容错保护,推动干部队伍既“干净”又“干事”,既“合规”又“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澎湃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