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孩提记忆的“禾花鱼”
“禾花鱼”在我们当地也叫“禾花鲤”,就是在稻田中养殖的小鲤鱼。小时候,每年的插秧季节,家家户户都会选择一些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稻田,用来养殖“禾花鱼”。养殖“禾花鱼”的稻田,要挖“十”字或“井”字形的鱼沟供鱼通行,在稻田中央还要挖个大鱼池供鱼休憩。在插秧后一星期左右,便将鲤鱼苗舀入稻田,等到水稻快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放水捉鱼了。在孩提的记忆中,让人念念不忘的是“禾花鱼”的美味,而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放水捉鱼的那种乐趣。
七十年代的农村,物资普遍较匮乏,农村人过的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农户养殖的“禾花鱼”大都是自家吃,是没有拿到集市交易的,吃不完的“禾花鱼”,在宰杀干净、晾干后,再经过烟熏、晒干,制作成“禾花鱼干”。“禾花鱼干”可以加茶油、生姜蒸着吃,也可以加辣椒、大蒜、萝卜丝等炒着吃。“禾花鱼干”虽然是农家自产的,但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一般要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朋好友的时候才能美滋滋地解回馋。渐渐地,“禾花鱼干”便成为当地农户能拿出手的、客人赞不绝口的佳肴。
红红火火的“禾花鱼”
稻田养殖“禾花鱼”,不仅对稻田有所要求,还对种植的水稻品种也有要求。60年前的水稻品种都是高杆水稻,高杆水稻生长期长,一年只能种一季,给稻田养鱼提供了充分的养殖时间,再加上当时极少使用农药、化肥,非常适合稻田养鱼。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依然被饥饿所困扰,粮食生产是国之大计,粮食产量是衡量人民生活的重要指标。矮株水稻生长周期短、一年两熟、不易倒伏,单季产量可增产1倍以上,因此,现代矮株水稻品种的面世,产量低、容易倒伏、生长期长的高杆水稻就迅速被替代。随着双季稻的推广,稻田养鱼也受到限制,只有少量种植糯谷、大禾谷等高杆品种的稻田,还保留着稻田养鱼。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禾花鱼”和“禾花鱼干”也极大地丰富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绿色餐桌”文化的兴起,一些带“土”、“野”的商品迅速水涨船高,“禾花鱼”和“禾花鱼干”的价格分别维持在每斤20元和100元左右。前些年,伴随着“乡村品牌”的打造和外地资本的介入,每斤“禾花鱼干”卖到近300元的“天价”,一些跟风者纷纷加入了稻田养鱼的行列,掀起了稻田养鱼的高潮。
繁华褪尽,“禾花鱼”返璞归真
(1)“禾花鱼”也好,“禾花鱼干”也好,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吃不起”,可以少吃甚至不吃,并不会影响生活的质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天价鱼干”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2)一斤活鱼可以制作四两至半斤的鱼干,每斤活鲤鱼的当地市场价才五元左右,邻县小鲤鱼价格甚至才三元。在巨额利润面前,池塘的、水库的小鲤鱼通通被制作成鱼干,“李逵”和“李鬼”的最终较量,“天价鱼干”被打回了原形。
(3)“禾花鱼干”仅仅是半成品,要经过烹饪才能食用,一些大厨烹饪“禾花鱼干”的手艺,甚至还不如农村人的地道,大大影响了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导致部分外地商家望而却步。
(4)七十年代的稻田养鱼,是利用鱼吃掉稻田的虫子,减少农药的使用,以产粮为目的,并不在乎鱼的大小。如今许多的稻田养鱼,稻田只是道具,不惜给鱼增肥水、给鱼饲喂饲料,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与消费者追求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生态养殖背道而驰,知根知底的消费者当然不会为此买单的。
(5)一旦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暴涨后的商品往往成为一些达官贵人的“礼品”和“贡品”,反腐倡廉的廉政建设推行,狠杀了请客送礼的歪风邪气,“天价鱼干”也逐渐回归了本位,逐渐回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禾花鱼”返璞归真后,首先放弃的是那些跟风者,有些养殖户对稻田养鱼依然不离不弃,有些改成了荷塘养鱼。朋友,你当地的稻田养鱼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如果你愿意,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蜂语语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