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效率这个词,自然是跟时间相联系的。要提高效率,时间的起始截点是重要元素,尤其是“完成时间”。
《学习之道》作者芭芭拉.奥克利认为“计划什么时候放下手中的活,和计划什么时间工作一样重要。”
因此,她在自己时间安排里强调了“每日目标完成时间”。
正是这个“每日目标完成时间”,让她工作张弛有度,能够合理安排工作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做到工作家庭两不相误。
设定 “完成时间”,其实就是以这个时间点作为标杆提醒自己尽早进行行动。当你一旦开始行动时,完成就快了。
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偶尔某日工作量或因为客观因素,超出“完成时间”仍未结束手头工作。活并不因此就放掉,不做了。而是继续完成,但可以积累经验,再碰到类似情况,如何能在预定时间前完成。
“完成时间”的设定,是为了让我们除了工作,同时也不能忘了生活。缺乏效率的人生是拖沓的,永远都难以走向成功。
(想到这里,我内心默念:罪过。很多事,每天确实在做,可是真的做到“张弛有度”了吗?为什么有时候写“晨读感悟”越过零点呢。完成得晚就会影响了看书,也拖后了睡觉时间,相应的也影响了第二天的精力,如此就容易恶性循环。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概念,设定“完成时间”显然是非常有必要,这么做能够帮助我走出这种生活作息的“不良循环”。)
任务启动后,如何更高效?
在我们具体学习时,会碰到很多概念。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先理解,后解释。其实反过来也可以,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难解或者抽象的概念,原来的方法就不太适宜了,往往因为费解,耽搁了很多时间。但是“先解释,后理解”反而更快。
事实上,很多人都这么做了。比如我们熟知的达尔文,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概念,来帮助他想象中的人去理解。
一个老师,在提出一个新知识点时,就是用解释的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
在我国流传千年的“老妪能解”故事中,大诗人白乐天作诗,将“老妪”能听懂作为诗写得好的衡量标准。
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当你能用自己的话用易懂的方式把学习内容描述出来,也就说明你已经理解透彻了。
只要理解了,你才真正学到了。学习也才算有效果。
一直有个困惑:学生时代,我的物理成绩不是太好,但是每次学习新知识点后的单元测试,我都能得高分。但是综合考试时,物理成绩就不理想了。
今天,才知道,原因在这儿:学新知识点做题时,解题思维方式不会受到其他知识点的干扰,同种题目的大量练习,会让人产生掌握知识点的错觉。当新知识点混在其他知识点中,往往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哎!原来那是错觉。错了好多年啊。当初要是明白多好。可是在其他科目学习时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到底还是我没有“触类旁通”,因为一直潜藏着自己学不好“物理”的心理暗示,然后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了。
在“既定模式”中模式中反复练习,对于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一项技能没有裨益。想要“活学活用”,就打破“既定模式”的束缚,通过“穿插练习”来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在任何变换的状态下见招拆招。
只有真正能够活学活用,我们的学习才能画上一个暂时性的句号。
要提高效率,需要有“完成时间”截点的保证,更要有在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比如是否真正理解,是否能够活学活用。这才是我们谈“效率”的根本,否则都是空谈。
最后对照自身:
001.平时没有设定“完成时间”的习惯,因此,每天谈不上张弛有度,自我感觉时间安排上不够有序。
002.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方面,我有自己适用的方法,也确实如文中所说,让我这个慢性子学得并不比别人慢。
003.关于“穿插练习”,在有些方面倒是这么做的,但对于一些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就不能很好的做到。其实,打破“既定思维”很重要,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愿意做起来。
好了,反思做过了,接下来,依然需要行动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