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拼命呼救,你听得到吗?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不知真假,但是很让人唏嘘。

这是一个在“有没有过对儿子特别失望的时候”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故事里的小男孩确实是十分让人失望的,甚至于不是失望,而是让人绝望。

这个小男孩会在除夕夜给3岁的妹妹头上浇一盆凉水,导致妹妹发烧,大年初一肺炎进了医院;他会在大年初一父母都在陪床的时候,把家里供奉祖先的台子全部打翻,并用蜡烛把家里的地板烧个大洞。爸爸妈妈屡次管教,他却愈演愈烈。父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而他却嫌人家问题太多,一把把人家桌上小鱼缸里的金鱼都捏死了。他会在日记本里恶狠狠地写下“我要弄死xxx(同桌小女孩)”。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小男孩不只是让人失望了,几乎可以说是可怕了。



可是后来的心理咨询,却揭开了谜底。这个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学校里遭遇了“霸凌”,而霸凌他的正是看上去软萌可爱的同桌小女孩。他害怕所有带嘴的东西,被同桌小女孩发现之后,小女孩把所有的文具都换成了小鸭子、小鸡之类带尖嘴的,还总是把嘴朝向他。女孩会抓住各种机会来刺激他,给他准备小鸭子玩具,老鹰图画书,让他去照顾学校公共园地的小鸭子等等。事后也证实了小姑娘确实是故意的,原因仅仅是觉得看傻大个哭唧唧很好玩。这导致他产生了“厌女”情绪。而家里人因为妹妹的身体不好对妹妹的偏宠,更让他和妹妹之间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积累最终形成了“恨意”,而他由于被霸凌而生成的负面情绪最终被宣泄在了妹妹身上。

事情说开之后,家里人很震惊,也很自责。因为全家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把这件事当回事,互相说开才发现小男孩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求助过,而且不止一次。

代入小男孩的视角,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份挣扎与痛苦:为什么妹妹说害怕,妈妈就连自己最喜欢的蛇皮手袋都可以丢掉,而自己说害怕,却只能换来轻视、嘲笑与讥讽;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大家却都只围着妹妹打转;原来只有自己不好、不乖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看到自己;原来只有欺负了妹妹,才能引起爸爸妈妈的关心。



故事里的小男孩,还算是幸运的,他的父母虽然困惑、失望、恼怒,却从未真正想过要放弃他,他们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最终,他们也幸运地找到了那把钥匙。请记住,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是他求救的呼唤。也许他正感到痛苦、感到不安、感到被忽视。古话说“物不平则鸣”,那孩子感到不平的时候,自然也只能发声呼救。那如果这声音没有被听到呢?那自然只能通过越来越激烈的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而当你注意到这些问题行为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是:原来我这么做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注意我。这其实就是一种强化。

就像前文的小男孩,为什么出现问题行为之后,父母的严厉管教反而让问题愈演愈烈呢?因为对孩子来说,斥责打骂都不是最糟糕的,无视才是。所以他会用越来越过激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哪怕以被惩罚为代价。



养育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回应孩子的每一点情绪,每一份需求,更是几乎不可能。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不让层层叠叠的标签模糊掉我们看向孩子的视线。不要对孩子说:“你是男孩子,你不应该害怕。”害怕就是害怕,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人是多样的,并不是高高壮壮,就一定无所畏惧;也不是小巧依人,就一定柔软可亲。看到你真实的孩子,接纳他真实的样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



我们的每一次忽视,每一次偏见,都可能是在铸造孩子激烈的对抗行为。不过,幸运的是,孩子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的。就像故事里的小男孩的父母一样,只要你发现了问题,真的去直面问题,那就一定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的。重要的是,始终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是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的,是有向好发展的潜能的,而我们要做的,只是教他如何拨开前进道路上的荆棘与荒草,陪伴他一同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