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激活过去的经验
(身份)在任何场合介绍自己自己的身份,我都会说我是一名手绘海报设计师,我是从职业上来介绍身份的。
(过程)从2019年7月份开始,我们公司的手绘业务开始跟图书馆有所对接,我每周六下午都去图书馆参加手绘活动,看到图书馆里的丰富藏书可供借阅。于是我决定提升一下自己,目标是每周阅读一本书。为此我在图书馆办了借阅证借书,还按照当当网的畅销书榜下单选购了一批书,手机下载了樊登读书APP并加入会员。想要通过“看书”和“听书”两种方式同时发力,向“读书”进军。
(结果)半年多过去了,只看完了两本书。手机下载的樊登读书APP,听得断断续续。家里读书类的资源,我的利用率不及达到预想的1/10。
(反思)从“身份-过程-结果”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来看,我近半年以来读书效率低,是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每周读完一本书”和“每周听完一本书”的目标上,对读书习惯的培养是基于结果,而没有基于身份,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只是一位手绘海报设计师,这个身份跟读书无关。如果能把读书习惯的养成和身份能联系起来,结果会大不一样。
A2:规划未来应用
(身份)从现在开始我要明确,自己为什么想要多看书?想在看书方面成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我会这样介绍自己:我的职业是一名手绘海报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过程)从下个月3.1日开始:通过定义自己的身份,来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将自己的行为与“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连接和觉察。
1为新身份赋能:为自己的新身份“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做一个手绘标志,贴在家里醒目位置。
2提升自我阅读:通过晨诵和阅读激活自己的能量。周一至周五早5:30~6:30固定进行晨诵、看书,找一本新的A4笔记本做读书笔记专用,坚持每天写读书笔记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周六晚8:00收听樊登读书APP,按照 APP的更新每周听一本新书。
3开展阅读分享:把工作室的书柜变成“阅读角”,每周日上午,欢迎我的朋友们来进行“图书借阅”分享交流,推荐好书和互借图书。
4促进大家共读:包里每天携带自己本周在读的书,在等人时或者等地铁时可以看书,而不是刷手机;与朋友见面还可以随时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朋友。
(结果)阅读习惯自觉养成,自己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周一至周五早上5:30读书时间有规律,周六晚上8.00听书时间有规律。每月可以读4本新书、听4本新书、并进行4次“借阅角”阅读交流活动。
每月复盘一次,完成以上活动,奖励自己一顿自助餐进行祝贺。
学霸题(可选,非必要)
结合W1D1的ABC模型,以及基于结果/身份的习惯,你觉得在记录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答:前提、行动、结果,身份、过程、结果,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角色。
但是透过这些角色,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的内心,所以我想谈一谈以下3点:内在前提、内在身份,平衡。
1关注“内在前提”:行为都是产生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所以前提很重要。但是相同的前提为何却得到不同的行为呢?以酒驾为例,前提可以分外在前提与内在前提,比如说现在酒驾已被写入法律属于违法行为,所以在这个外在前提下,酒驾行为越来越少。但是相同的外在前提,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在酒驾违法,依然有人喝酒开车。他们要么不把酒驾当回事,要么躲避检查走小路,总之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既然国家法律已经明确酒驾违法,为什么还会有酒驾行为呢?这是需要看到,外在前提也是通过内心起作用,每个人的心中还有个内在前提。比如违法酒驾的人,他们自己心中另有一杆秤,那就是酒驾开车是没关系的,或者不被发现就好。很显然这些人自己内心中又有一个内在前提,并且他们的内在前提与外在前提是矛盾的。所以他们不遵纪守法逃避检查。那么那些遵纪守法不酒驾的人呢?他们自己的内在前提与外在前提是一致的,心中也认为酒驾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所以他们会自觉的避免这样做。所以,相同的前提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我们要看到内在前提的重要性。
2关注“内在身份”:我们的身份有一些是外界赋予的,有一些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比如说专家、教授、职称、教师,这一类与职业相关的身份等到我们退休的那一天,这个外在身份就结束了;还有一些身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比如三国的刘备。他在自己家族没落无名无份的的情况下,始终提醒自己是皇室的传承是汉献帝的皇叔,为恢复汉室有着终极信仰。刘备也就是凭着这一点,才能在屡战屡败的过程中始终不放弃统一大业。要想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从内在身份与外在身份同时入手。比如说有一个人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这个外在身份决定了他要每天按时上课,按时备课批改作业的习惯;他的内在身份认同如果也是一位教师,那他一定是一个好的教师,身心合一,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他内心并不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只是因为当年没考上医学院而被师范学院录取了,所以现在才做老师,那么他的内在身份认同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做一个100%称职的老师。如果一个人他没有考上师范学院,但是他对自己的内在身份认同,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那么我们相信,他在自己的价值观信仰方面,在自己的言谈举止方面,时时刻刻都会透露出一位老师的风范和优雅。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外在富余的教师职位的称号,但他实际上却在行着教师的事。内在行为决定了他的习惯。
3我们要关注结果,但更应该关注取得结果之前的“平衡”:“前提与行动的平衡”、“身份与过程的平衡”。
当一个人的内在前提与外在前提一致,这是前提与行动,可以达到平衡,他是最有行动力的人,比如老板想让我承担一项重要工作,而我也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那么他胜任这项工作的可能性最大。
当一个人的外在身份与内在身份一致,它的过程才有可能是最有建设性的,比如从而达到最好的结果。比如说一位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他自己对自己的内在要求也已救死扶伤为己任,这个时候他面对即使恶劣的医疗条件也会迎难而上不会退缩。
综上所述,我认为内在前提、内在身份与平衡,这三者往往在我们的结果和习惯养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们“最终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