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朝末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现陕西渭南人。他做过小官县尉,职责是巡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关的事宜。因此,他有更多时间体察底层的黎民生活状况,目睹民不聊生的境况。白居易对广大劳动人民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却换不来温饱的窘迫生活充满了同情。
《观刈麦》就是作者任盩厔县尉时写的一篇反映农村贫困农民在麦收季节的生活场景。收成时节,缴完税赋农妇却颗粒未收,通过对其不得已怀抱哺乳幼子捡拾麦穗的情景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堪。
全诗可划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四句,介绍作者写此诗的时间背景。作者直白告诉读者,农民一年之中少有休闲时候,整日在田地里忙碌。从耕田,下种,施肥,锄草,最后到收割,历尽千辛万苦。眼下正是农历的五月份,麦收在即,农民们将迎来更加繁忙的麦收季。夜来和煦的南风徐徐吹来,密密麻麻的小麦遮盖了田垄,麦田里一片金黄。农民们望着眼前的光景,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第二部分,自“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为第二部分。描写全家齐动员,抢收小麦的情景。晌午时分,村妇挑着送饭的篮子,小孩子提着水壶,跟随着母亲给在地里抢收麦子的大人们送水送饭。烈日炎炎,炙烤着大地,足下的土壤滚烫,阵阵热浪迎面扑来,令地里忙碌的人们汗流浃背。看看一个个黝黑的脸上,汗珠如脱了线的珍珠一样洒落在地上。没有人顾忌那满面汗水,弓腰弯背只知道不停地挥舞着镰刀割麦。他们早已忘记了天气的炎热,只记得夏日昼间长,他们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劳动时间。因为地里的收成决定着他们一家未来岁月的饥饱,也是大家心中的希望。
第三部分,自“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为第三部分。描写农妇不堪的窘迫生活。田边地头,有一位衣衫褴褛贫困妇女,怀里抱着襁褓里的幼子。一边捡拾着路边和闲田里的被遗漏下来的麦穗,一边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自家辛辛苦苦种了一季小麦,本想终于可以吃几顿饱饭,未曾想缴完赋税后,竟然颗粒未剩。大人尚可吃糠咽菜,可叹还有襁褓中那可怜的孩子需待供养。无奈只得挎着破旧的篮子,四处拾取人们遗落在地上的麦穗回家碾碎作粥,填充那饥肠辘辘的肚囊。人们无限同情那位妇女艰难的境况,但谁又会比她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家家都有一本苦泪账,向那里去诉说又有谁会听你苦诉衷肠。
第四部分,自“今我何功德,不曾事农桑”至结尾。写作者听了贫妇的话后的惭愧与感伤。上来作者都感叹到,我有何功劳与德操,从来不耕种养蚕,却能够衣食无忧生活安逸,而且年底都有余粮。辛勤劳作的人们却箪常空,炊无烟;从来不养蚕的人,却锦衣玉食,不愁吃穿。作者感叹,一小小府吏,每年奉禄三百石。不耕不稼者,丰衣足食;躬耕田亩者,缺吃少穿。社会不公,人性的摧残,作者耳闻目睹眼前的情景,深感惭愧,郁闷心情久久索绕心怀。
作者通过对贫妇苦难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缺衣少食的痛苦生活;农民终日烈日下劳作却难以填饱肚子,不稼不穑者却岁岁肠肥脑满的对比,再现了社会的不公。作者自惭形秽,表明他充满了同情心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白居易写作的风格,紧贴现实生活,用语简朴,通俗易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