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一段鸡汤文:
玻璃杯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的付出,得到的结果也将毫无意义,同样的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快乐; 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了意义。以上是塔勒布为《反脆弱》一书做的结尾。
这些总结若是单独从书中抽离,就是我们所谓的鸡汤,略显突兀。但放在全书的结尾就是逻辑自洽的整体,是对本书的总括和升华。现在有很多人反感鸡汤文章,并不在于观点本身有什么问题,深入探究,原因无非有二。 第一是作者没能详尽的阐述文章的观点,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二是读者没有身体力行去实践文中的教导,也就是没法喝到这碗鸡汤。
对于第一点,我们要学会筛选好书。 对于读书,我很认同一个说法。就是读到了一本好书后,接下来就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拿来看,并且把他推荐的书目也都读一遍。然后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逻辑严密,和谐统一的世界。
塔勒布的书就是这样的好书。在《反脆弱》中他对于概念的阐述详尽而丰富,提出的解决方案新颖独到,切实可行。李笑来老师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讲到,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即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只须从认知概念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入手。摒弃腐朽有害的旧观念,在认知中植入清晰有益的新概念,然后反复操练,锤炼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从而升级自己的认知操作系统。《反脆弱》一书既有清晰有益的概念,又提出了独到新颖,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减法思维和杠铃策略。因此,完美满足了升级操作系统的要求。
对于第二点,我们应当清楚,鸡汤文中的观点往往并无多少新颖之处,多数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就像锻炼身体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经常读书会增长见识一样。智慧往往不是藏在隐秘之处,圣经《箴言》中,将智慧比喻成一位女子。她在城门口,在十字路口,在宽阔明显之处向人们呼吁。要人离弃愚昧,就近智慧。就像很多鸡汤文中的观点一样,讲的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道理,也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道理。千百年来,智慧就站在宽阔明显之处向人们呼喊,一代过去,一代又来,真正留心听到智慧呼喊的又有几人呢?
再近一步思考,智慧更多的是践行。道理知道再多也没有用,唯有按照所知的道理去践行,才算靠近了智慧。而践行的最大敌人就是懒惰。懒惰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也是人们倾向于忽略鸡汤文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