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夜十一点半下班回家,骑着电动车,她无暇顾及周边的夜景以及吹在脸上的凉风,心里只想快点到家。
创业不易,在异乡创业更不容易,特别是当另一半还是个军人时。
以前下班不赶时间时,她会特意骑得很慢,一边让晚风轻抚她的脸庞,一边欣赏一下这个城市的夜景,即使回到家中无人问粥可温,但手机另一端发过来的问候话语仍让她感到暖心!
几乎每天晚上在部队的先生都会确认她已安全到家后才入睡,这每晚的问候也成了她在异乡里守候的温暖!
(二)
也不是没有抱怨的时候,独在异乡,租房搬家,工作发展,很多东西都会引发他们争吵。
任性起来的时候,她会对先生说很多酸言冷语,就好像她现在所有的不顺心都是因为嫁给了他这个军人而引起的一样。她心思细腻敏感,好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体贴温馨,犟起来的时候简直让人难以相处。
每每这时,手机另一边的先生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包容她的无理取闹。有一天,她无意在先生的日记本中发现了他不曾与人说的无助与苦闷,她也渐渐懂得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不易。先生不是那种会为自己辩解很多的人,他只会默默地去做很多事情。
好在她也总在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就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的开头就向世人提到,人生苦难重重!她深谙此理。
后来她明白,一个人,无论和谁在一起,都逃避不了成长所带来的疼痛,而她又怎能如此无礼地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推卸在别人身上,况且那个人还是她的挚爱!
她和先生就这样在争吵中、反省中、包容中一起成长,生活不完美,却也是用心在浇灌。
(三)
一个人的时候,她会懒散,有时也迷茫。
独自走在街上,有时也会感到孤单,孤单的时候她就抬头看看天空,回忆一下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更多的时候她会以书为伴,书中很多故事都会深深地打动她。
从二战期间被纳粹党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到情话说得比徐志摩还要好的文学家沈从文,到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的爱国才女林徽因,这些学者作家是她在无聊时光中的精神粮食。以前她只知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后来从书中她领悟到即便清风不来,也不可自断经脉,忘记成长,因为再受屈的命运中,也能活出一些人生美意来的。况且,相比起来,她的生活已经不能再好了。
前几天她读民国时期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动容之处,不忍落泪。她庆幸自己在一个非和平年代里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这个和平的国家是许许多多的林觉民一样的烈士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换来的,现在她的先生继承着先烈们的精神,守国护民。
两个人相处久了,很多东西也是相互影响的,先生后来也读书,比她还要用心。一次她发现书架上的那本《追风筝的人》被先生悄悄拿走了,再次看到那本书时,上面已经写满了先生的字迹。
(四)
清明节期间,她打电话给在部队集训的先生,问他能否归家,先生言,还不知道,要看领导。她很懂事地说好,话音刚落地马上对他嘀咕,一点都不好,几分不满,几分撒娇,几分期盼。
好在,先生在晚上时接到通知,可以归家,于是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匆忙往家里赶。
相聚的日子,先生总抢着做很多家务,似乎要把平日里不能相伴照顾的亏欠在这几天里弥补完。
早上,她吃完先生做的早餐后在房间梳妆打扮,一旁的先生在整理床铺,隔着玻璃门,她对先生说,没有你的日子都是在生存,只有和你在一起时才叫生活。
听到这句话的先生脸上马上荡漾出了灿烂的笑容。
相聚的日子,先生和她讲他最近读的书,余华的《活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她给先生弹学了好久的钢琴曲,她惊讶地发现现在先生和她的爱好都越来越相似。他们一起讨论着书里的故事,喜欢的音乐,忘记了时间已在一秒一秒地溜走。
临别时,她不舍,曾经她一个人度过了很多孤单的夜晚,她以为自己会对分别没有感觉,然而和先生在一起越久,发现自己越不舍离别。
走的时候她调整好心情露出笑脸,先生的眼睛却红了,或许更难受的是他。
她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每一个军人都能多一些幸福,少一些亏欠。
先生很快归队了,先生在微信上对她说,没有你的日子都是在生存,和你在一起才是生活。
她俏皮地对先生说,这不是我说的话嘛,先生回复道,现在这是他的话了。
于是她又给先生留言,一个人是生存,和你在一起才叫生活,而所有分离的日子中的努力生存都是为了更好地和你一起生活。
(五)
先生归队后很快就投入到训练中去了,这次有一个很重要的比赛,先生对此次比赛也非常看中,而她所希望的只是先生能够平安!因为她在等着他回家,回家和她一起分享各自旅途中的点滴,这些点滴汇聚在一起会成为他们在异乡的独家记忆,如同小王子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一样,因为倾注了爱与心血,所以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