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这本书的时候很纳闷,因为在阿德勒看来,孤独就是一种疾病,而我理解中的孤独应该是有独自的空间去享受自我带来的少有的自由。
读着读着,发现如果孤独有因果关系,会影响人生意义,阻碍人生目标,让自己长期迷失,甚至让你与世隔隔不入呢?这样的孤独,是否要走出?
万千的路让人变得孤独,独自走向自己。但又有多少人真的享受这份孤独?联合情感和疏离性情感的滥用让人不能平衡孤独与社会感,从而导致自己越过越糟糕。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第一讲,不仅讲了群居是人唯一的生活方式,也引出了社会感是人的生存本能。“社会感”由此开始贯通全书。比如第二讲提到人生的意义,便提到人生的意义不是个人决定,是与人类相关的意义才真实,从而引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作贡献,而贡献牺牲从来就与社会有关,这里为社会感的重要性埋下一颗种子。(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有点消化不良,因为观点不能苟同)
第三讲提到“目标”,讲到童年形成的人生目标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并提到“因为适应,所以安全”,在还一脸疑惑的时候,阿德勒提出了“社会感,比天性更接近人性”,然后开始讲认识世界三大要素,幻觉这座虚假的世界。
阿德勒拒绝“远离法嚣”,因为当下的遁世者往往只是一群焦虑无法排解的“懦夫”,虚荣架空了自己,让自己远离现实。关于“虚荣”,阿德勒特意用了一章节(第六讲)。再引出“性格”,大致剖析性格的形成,然后是为什么有感伤?家庭对人生的影响,儿童时期的困境,最后终于讲到了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并解释自卑既能通向自我封闭,也能通向与人合作。而所谓“优越”可能与“自卑”同行……
最有趣的一讲是“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人?”
职业+社交+亲密关系!在这个充满各种限制和危机的世界,选择能让自己活下去的职业,从而建立稳固的地位,与人合作,共盈互利用,然后在繁衍问题接受或者处理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
由此可见这本书讲的“孤独”已然超出了我们刻板片面的认知了。
自身状况(指生理缺陷)、经济条社会状况、种族、异常家庭……会让心灵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导致社会感发展也受到阻碍甚至被扭曲。但如果心灵有启动补偿机制,以缓解令人痛苦的自卑感,那么孤独是否也能从中获得舒适和安稳?如果人生目标会被自卑感、欠缺感和不安全感左右,如果我们发现方法正确但依旧过不好,那么……改变目标?培养拼搏精神的关键就是战胜自卑,这个道理我们一直知道,但一直抗拒知道。“坚定信念,合理方法,战胜困难,改善环境”,这是这本书给出的温柔建议。
这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独立并不意味着艰难和失败,不仅如此,独立还是取得更大成功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经之路。
孤独与自卑本就是与生俱来。当下的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孤独中迷失。重新认识自己的孤独,驱散这份让你成为孤岛的孤独。深陷孤独的人,总要认清自己战胜自己,才能过好余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认清自己的孤独并独立地一点点取得自己的成功……得多么美妙啊!
结束标题是:走出孤独,成就自我。但通篇阿德勒强调最多的还是社会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叫《社会感》。不过庆幸我读完了,因为最后就是自我。
兴许,只有找到自我,孤独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