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信息化与学科教学如何深度融合,更好地成为情景的营造者
新课标的发布,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第一要义,校长和老师们面临的压力不小,也指向有更多的作为。
校长和老师们应对的是新一轮教育改善的潮流、中高考新的“风向标”,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要进行哪些改革,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最终促进人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的人,立德树人。而课堂,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最多的地方,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中的核心,应该把大力气放在课堂改革上。基于此,作为一线的我们关心的就是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在课程中怎么体现?课堂如何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
当时 我们从自己拉网线开始,仅用了11天就开通了第一节在线课,开始与外界联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同里也能就在原地分享到来自全国的好课程,实现在互联网中学习 、互联网德育、互联网教研 、互联网心里、互联网榜样、互联网社群等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开始打开,开始向纵深发展,现在的学生对课堂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课堂需求的总资源在持续上升,而传统的课堂提供的资源几乎停滞不前,当课堂提供的信息不足,课堂就是慢吞吞的的状况,当这种反差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还能抓住学生吗?
有了技术加持,我们能更好地组织资源、更好地进行流程再造,更好地成为情景的营造者,教育更多的是情感工作。
在互联网环境下,其实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在裸奔了,我们讲的很多东西会常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东西又过时又落伍,还有许多错误,他们早就在网站上知道了,老师们能想到这里吗?在过去我们上学时在教室里获得的信息密度是很高的,有老师的讲解、有同伴的交流,还有书籍,回到家后就连电视机都还没有普及,而现在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室后反而获得的信息密度是很高的,不管是同伴的交流,还是自己与其它社会各界获得的信息,以及自己获得信息,都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老师已经进入一个裸奔的状态,因为你的信息权威和优势已经在逐步地丧失了,所以常常会听到老师们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不听你指令了,我们除了抱怨以外想没想过这背后里的一个结构性的原因?就是你的信息密度发生了结构性的转移,当我们去面对这个结构性的矛盾时候,其课堂教学背后的逻辑就需要重新思考、去重新分析课堂学习价值链。那么我们怎么样来解决这个结构性的矛盾问题?
在这种局面下我们到底可以做什么?
我们的学校、我们课堂的围墙需要拆开吗?撤开后与外界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到底该怎样联接?这种联接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的对话,用的语言体系和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不一样的,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去弥补这个结构性的差异。
首先要建立课堂与外面互联网世界的共同语言。
就是把课堂里流转的所有信息包括过程全部数字化后,比如微课就是老师声音的数字化,就架起了课堂与外面互联网世界的桥梁。
其次是向课堂输入适合的资源。
使学生有终端,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要走到教学环节来,也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和流程,丰富的资源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当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后,我们的流程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就是流程再造。
大流程让老师的讲授大部分时间陷入非常没有针对性和盲目讲的状况,把一节课的大流程分成几个小流程后,每个小流程与富资源结合后即建立了一个问题及时发现与解决的这么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指向的就是课堂的精细化教学与个性学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式。这些可能有点抽象。
我们具体聚焦一节互联网课课内到底该怎么样来进行。
下面是一节数学课(我们与爱米平台创始人张良老师合作做的课堂)
由学校的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来进行,上互联网课课内进行,所以互联网教育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用张良老师的《线上线下之道》话来说:大概在40分钟的环节里,把它拆成了4个大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翻转课堂的,就是借助这个平台,里面所预置好的很多微课、以及延伸阅读文本、一些总结性的图表等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学生有个大约10分钟左右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这个深度自学的资源是不需要老师重复来做的,所有资源是学校有个课程设计团队和爱米平台团队
合作教研专司其职提前全部预置好了的,这是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那它下一步是做什么?是互动讨论或小老师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优势就是学生之间的打协作力强,在第一轮的深度自学基础之上,我们知道深度自学绝对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学习问题,它还有很多的疑问、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以及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对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个统一的讲解,这可以弥补深度自学的不足,这是第二个环节,互动讨论;这个互动讨论之后,会迅速对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两种形态的学习的成效,做一个及时的检测。检测题在这个系统里已经预置好,所有的题目是经过专业的老师教研之后挑选出来的,如果觉得所挑选的题目不满意,可以开放题库,你自由地去组卷。这是一个检测的环节,这个及时检测的结果,会同步生成很多数据,对错的判断,系统会自动批改,这个页面是老师端和学生端都能看到的,学生做完之后,它的得失情况、得分情况、会自动呈现,边上还有一个解析的按钮可以打开,有具体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可以控制,这是及时检测,可以把所有的数据自动地反馈给老师和学生,除了定量化的数据,学生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学生的提问框给正在上课的老师,老是看自己手中的平板或屏幕,学生所提交的所有问题,以及刚才的检测所生成的数据,在一个页面上一目了燃地呈现给学生和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后面的学习,就在这些数据和问题的基础上,它可以更加精准的来进行。
这个精准分几个方面:一个是小组内部互助学习,他可以更有针对性行,每个学生的对错组内都会知道,所以小组长是动态的,不是一个绝对的,同学们知道该问谁,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减少很多时间浪费,除了同学互助更有针对性,老师的集体讲解也更有针对性,我们刚才看到的图表中间,老师一眼就知道全班共性的问题在哪儿,出错率最高的那题是什么,以及边框学生提交的文字问题,在定量的数据和定性的文字结合之后,老师可迅速捕捉到在前面阶段学习的共性问题,他可以对这两个做一个精讲,精准教学是希望建立在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和诊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凭借老师个人的经验,盲目地将,在前面我们看到学习其实已经进行了三轮了,但是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单堂练习的环节,这个系统预置了所有的已经分层了的练习题,其实学习到了这里,事实上学生也开始自动分层了,这个练习并不是一套作业布置给他,而是开始有分层这个练习阶梯,让它更有挑战,这堂课看似已经结束了,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网络社团,他们在社团上非常活跃,把课堂上总结出来的一些东西、疑问写成帖子沉淀社团里,师生爱在上面发帖、阅贴、跟帖,我们看到下面都有热烈的讨论,学生继续在讨论这个问题,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这堂课没有停止,他继续在推进,你的学习、你的学习场、学习场景,他已经真的没有界限了,我们说你的教室和学校的围墙,这才叫一个把它拆除之后的无缝对接,甚至在下面的讨论,包括提交的作业,他们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下一步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又提供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师生进一步优化下一的教学。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所在,就是我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反馈的周期、以及交流的深度,都跟传统的有巨大的区别,在这样的层级下,我们的教学确实有越来越大的可以施展的空间了。
二、信息化要常态使用遇到的障碍怎么办?
涉及到多方面的障碍,没有障碍的反而是学生。
一是真正的学生学习空间的扩展,是他的信息空间的扩展。整个办学系统的升级,课程结构,更彻底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等再升级,都需要转变观念,学生不准带手机、不准带平板怎么常态使用呢?有的家长或老师恐惧、有的又过高估计平台的作用,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流程,而是要把优质资源重构,模块化妥帖到适合你学校的方式,做融合创新,本地化转化,形成多元课堂,满足多元需要。
二是要有足够的无线网络信息化环境,办法是每班教室牵一根专线(移动、电信等工作人员负责),还必须有学习终端的普及 ,教材等多种形态的教学资源要做数字化处理(由平台负责),通过课堂开放、共享、协作完成,包括终端的管理要跟上,教室内安装悬空不占地面物理空间的自带充电的平板柜子和书架,方便师生谁时分享自己阅读的故事,让终端、阅读漂移起来,可控可用,两事一并完成。
三是老师群体信息化的素养,这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互联网教育课内进行意味着老师要对多技术手段、多应用平台的叠加使用和平行使用以及有所侧重的使用。对老师素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是一蹴而就的,怎么办?从任务中来,小步快跑,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由少变多,问题总是有的,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总是有的。
四是配套的评价同步跟上、流程再造上突破、深度学习上突破,,目前对老师的评价是老的、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老的办法,现在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梳理,如果考试是在平板或电脑上进行,那一定是信息化技术提高很快,同时迭代也很快,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关键,校长不动 ,做起来很难,真正的改变也许会来的很快,互联网环境下深度学习就在身边使用终端带来的弊病怎么办?
一、任何一种学习监督和管理是必要的、家长和学校必须教会学生使用终端,家长说学生会打游戏或上瘾或近视,其实这个社会不缺使学生上瘾的东西,学生不玩这个也会找到其他方式,一把小刀,在有些人手里会成为雕刻家,而在有些人手里也可以使人犯罪 ,问题总是有的、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总是有的 ,关键是我们要引导他 ,形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和素养,比放任式好。事实上没在用终端学习的学生也在用终端打游戏或干其它,二、信息化与学科结合的落脚的地方是课堂,起初会有很多问题,其背后是大量的以人为本的教研,和学生一起备课,一起教研,课内进行,学生参加为主体的试水、试错,及时解决卡点,以效果说了算;
三、信息化团队建设:共享、协作、参与、课堂要开放,取得家长支持
四、是多平台多技术叠加使用 ,因需而选用
要承认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信息化教师是需要勇气的,教育是所有社会体系里最复杂的体系,也是影响面最大、最深远、最慢的一个体系,它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推动着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所以它的闭环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的买卖,更不是机械化系统,需要低控制下办学,扁平化开始,制造多种可能性的倾向,不要为技术而技术,需要用一种互联网思维来办学,跨界学习是有效途径。
全方位大教育观确立,不是对学校和老师要求更高了,而是不同,信息化与学科的结合,不是要讨论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不是把国家的所有教育方针和创新做法统统都拿来,而是需要你去寻找最大公约数,梳理到适合你校的方式。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由少到多,逐步成体系。
课堂需要真改革,它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改革的地方,信息化与学科的结合,流程再造是核心,消弭学习的边界,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科之间整合、融合,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才可能触动学生去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办?
满足学生对多元课堂的需求,就需要信息化与学科的结合,打通与外界的联系,一根专业连接世界,互联网+教育是重要途径。做教育肯定是辛苦的,只是辛苦的方式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选择了它,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和使命,从自我改善开始,路就在脚下,特别要提醒的是技术要隐藏在教学背后,使教师不只是资源组织者、不只是知识传递者、不只是流程再造者,而更多的是使教师成为情景的营造者,让学生因我们的努力诞生更多的美好画面和故事,而一切都是认知的差距,我们还在努力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