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罗翔,是因他在 B 站讲授刑法时的诙谐锋芒。这位被网友戏称为 "法外狂徒张三" 的法学教授,用幽默解构严肃法条的模样,让我对他的著作《法治的细节》也生出一份轻松的预设 —— 或许会是本充满趣闻的普法读本?
当指尖触到书页,那份预设悄然瓦解。翻过数个章节才恍然:这哪里是单纯的以案释法,分明是部披着普法外衣的哲学随笔。全书从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法理的思辨迷宫、正义的实现路径等维度,铺展着国内外司法典型案例。那些看似冰冷的法条释疑背后,字缝里流淌的,是治学严谨者对人类社会与人性幽微的深邃叩问;那些理性剖析的字里行间,跃动着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与 "匹夫有责" 的担当,最终凝结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与深沉的责任感。
这种使命感,在罗翔《如何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文中尤为鲜明。他坦言:"我开始做老师的目的一点都不性感,没有什么伟大感召,就是为了赚生活费,还有治结巴,就是这么卑微的出发点。" 可正是这卑微起点,反而照见了坚守的重量 ——"让你坚持下来的,一定是热情和使命"。他说人生有两种路径:找到热爱的事业,或热爱选择的事业。而教师与法律,这两个起点平凡的选择,终在无数高光时刻里被点亮,让他真正读懂了使命二字。
现实世界总爱以光怪陆离考验人心,时而荒诞如戏,时而戏谑似嘲。当命运递来刁难的剧本,是弃初心如敝履,改弦易辙另寻坦途?还是怀初心如持炬,在风雨里勇毅前行?答案藏在每个人的抉择里,却也映照着罗翔式的坚守 —— 人总要有些使命感的,它不是悬在云端的口号,而是坠在心底的锚。
就像杨过在悬崖之巅的纵身一跃,看似绝境里的孤注一掷,却在坠落处遇见了等待十六年的小龙女。绝望与希望,从来都是命运的双生花。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有人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在岁月里磨平了棱角;也有人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让初心成为对抗世故的铠甲。
愿我们都能做后者。有神雕大侠的韧性,纵遇绝境也不轻言放弃;对信念有过儿对小龙女般的执着,任世事浮沉,公平正义的灯火始终在眼底明灭;更要葆有法律人的温度,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 —— 或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或为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无论行至何处,总要记得出发时的方向。
《传道书》有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时光流转,当青春年少的衣角被岁月磨成 "中年油腻" 的褶皱,愿我们回望来路时,仍能坦然迎向彼时少年清澈的目光 —— 那目光里,映着未曾褪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