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

郑重声明:此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晨起开门,庭院里的小菜园勃勃生机的景象展现在面前。

看那韭菜丛丛簇簇、郁郁葱葱,宛若一片翠绿的波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四季青碧绿如茵,似是绿色的地毯;绿油油的生菜,叶片肥厚鲜嫩,好比一片片精致的翡翠镶嵌在土地上;还有那小白菜、苦菊、苋菜、红薯叶等,像绿宝石般在晨曦下熠熠生辉。

我走进菜园蹲下身,指尖触到温热的泥土,昨夜的细雨留下的潮气正顺着叶脉蒸腾。

邻家的阿弟隔着栅栏递来几株苦瓜苗:“要等到日头西下时再栽,可以保活哦!”我回答:“谢谢!”

木架子上攀着去年的干丝瓜藤,新绿却已从土壤里钻了出来。我学着小区里阿婆教的手法,把空余的地施肥、翻土、平整后,将根芹菜苗等距离地栽上,像给土地绣上深浅不一的绿纹。

肥料是我买的芝麻渣(糊状),用了周末一整天时间,先将其晒成半干,然后用铁锨拍成碎末状,再筛干备用。

记得一天晚上忽闻籁籁声。披衣拿着手电筒,光线下七八条毛毛虫在蚕食四季青叶。虫足摩擦叶片的声响,竞比白昼蜜蜂的嗡嗡声更清亮。我用竹筷子一个个将它们夹掉,不稍微用力,还真难以剥离,因它们对“美食”是恋恋不舍的。此举似乎有些“残忍”。

我种菜是不用化肥、农药的,追求健康、绿色、天然,所谓原生态蔬菜是也,吃着放心而已。

记得紫莓豆开花那天,整个木架子上突然活了起来。淡紫的蝶形花挨挨挤挤,引得真正的粉蝶在花间迷失了方向。待到豆荚垂成紫玉帘子,偶尔家里的宠物狗躲在藤蔓后,倏地探出毛茸茸的头,使我吃惊之余,又感到它的可爱。

自从家里有了小菜园,它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也是一种牵挂,类似对科研项目的牵挂。我在菜园里设计种植各色蔬菜,加之要翻地、备垄、施肥等等。说实在的,毕竟我是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对农事一窍不通。现在需要了,就临时抱佛脚,向邻居请教,边学边干,慢慢的也就积累了一些种菜的经验。

要知道,侍弄小菜园 是要费很多功夫的。比如从开始耕作起,我就实实在在的进入了角色,每天看天气预报——晴了、阴了、有雨了(是大雨还是小雨)等,这是我格外关心的事情。

除了不定时的浇水,还要搭架子、打顶、除草、绑一绑蔓儿。我觉得,种菜和中医药科研很相似,需要经历选种(选中药)、育种(实验)、培植(临床观察)等。如此,它们才能健康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虽然有点累,但我的业余时间过得较充实。

到了各种蔬菜成熟时,吃不了,那就送人,送给邻居、亲戚朋友等。

上周,家里的冰箱坏了,便请技师维修。待修好后,赶紧从菜园里装了一塑料袋生菜、韭菜给技师,他不好意思要,说:“我收了你的工钱,又拿你的菜,不太好吧?”我实话实说:“自己种的菜多,吃不了,送给你就算帮忙了。”

每当看到满园翠绿的蔬菜时,那份成就感无以言表;每当亲手摘下自己种的蔬菜,洗净后品尝,那份新鲜与甘甜,是任何市场上买来的蔬菜都无法比拟的。

种菜,不仅让我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更让我学会了耐心与坚持,感受到种菜与中医药科研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融合性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尽管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种菜与中医药科研存在互补性与融合性。种菜可以激发个人对科研的兴趣与热情。如在种菜中可能会意外地揭示出科学的新领域或新现象,有助于推动科研的发展。

种菜有利于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在中医科研中,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种菜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中药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推动中药的研发进展。

种菜有助于创新与突破。在种菜中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激发了我在科研中的灵感。如通过观察黄瓜的生长习性及病虫害防治,举一反三,悟出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创新与突破,该成果近期获得了国际金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