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丽丽说起孩子,满肚子委屈。儿子轩轩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以前她说什么,孩子基本都能很听话地去做,现在慢慢地越来越不听话了。每天放学后,她都催着轩轩赶快完成作业,有时轩轩会拿起玩具玩,有时做着做着就要吃东西,或者干脆坐着什么也不做。每当这时,她都会催促他:“别磨磨蹭蹭的,快去做作业。做完后还给你准备了其他学习任务呢。只有多练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就这样,她经常在轩轩身边“唠叨”。有时轩轩吃饭慢了,她都要催他吃快点,吃完还要做作业。玩的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她就批评他不珍惜时间,把学习不当回事儿。渐渐地,轩轩就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也越来越讨厌写作业了。因为作业,她不知道骂过多少回了,甚至还动手打过。但是越这样,轩轩就越不愿意写作业,还给奶奶告状,说妈妈总是打骂自己。
生活中,像轩轩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这其实是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产生了“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来自于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捐款活动。他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那些态度和行为容易使孩子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孩子的厌恶反感呢?
1.过度批评或表扬
孩子犯了错或者学习出了问题,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批评,容易使孩子从愧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甚至于产生叛逆的心理,和父母对着干。夸大成分、时机不当以及不注意方式和方法的表扬,也往往使表扬失去含金量,不仅不能激发孩子向上的欲望,还可能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2.经常“唠叨”
有句话说,你妈妈觉得你冷。一刮风下雨,父母就不断提醒孩子要多穿衣服,可能会从起床说到孩子出门,孩子会觉得啰嗦。吃饭时又给孩子说这说那,做作业时不停地催促,父母这些不厌其烦地叮嘱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孩子麻木,从而产生“超限效应”。
那么,怎样恰如其分地教育孩子呢?
1.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
不要对孩子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孩子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对孩子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要符合实际,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
2.避免过多的“唠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父母却为此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现在的孩子,本来学习负担就重。学习压力就比较大,父母不停地唠叨,相当于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
教育孩子,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