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想描述一下背景,我以前经常自嘲为拖延癌晚期,这一点都不是自谦。真实情况感觉比这还严重。我也不懂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幼年家庭生长环境、家长教养方式、基因、自己的个性等等都有影响,我从小到大,基本没养成过什么习惯。这说法并非夸张,我幼儿园开始就有天天失眠的困境,家长没处理好,是以我至今都没法好好睡觉。我也不能好好吃东西,活着的这些时日,常年伴随有点让人困扰的肠胃毛病。此外,现在还不到 30 岁年纪,身体就已经存在非常非常多问题了。这两年我一直在想,可能这背后,也是与我小学时起就患有抑郁症却无人发现和提供帮助、打从懂事就严重社恐同样不被发现不获任何援助有关。
我的记账习惯
我第一个好好养成的习惯,是记账,也就是金钱开销的记录。这个行动是我从 2017年 12月 起执行, 即我 24岁 那年,至今,中间没有中断过,4年 又 4个月的每一笔账,都一笔不漏地被我记录了下来。这种行动未必每个人都需要,但对我却颇有益处,因为在养成记账以前,我容易花钱花得很豪迈,却常错觉认为自己非常节省——我属于那种每天让自己过着苦日子不给自己花钱,可是偶尔会花一两笔非常非常大笔钱的人。因为长期都在节约,所以不会有自己花掉很多钱的感觉。可看一看存款,就会困惑,为什么一直在省钱,却没存下几个钱。记账的行为,让我从此再无法自我欺骗或者是被错觉欺骗。
我现在花钱,还是一样平日不花就不花,经常性节约,一想用钱就用,随心所欲。不同的是,我每一次花费,对开销额度都心里有数,这能有效防止自己陷入债务危机和不经意让自己倾家荡产的困境。我难得在这方面有了一点点安全感。
之所以会开始这么做,跟当时处于大四,即将毕业找工作,很是焦虑有一定关联。大三、大四时期,我焦虑到失眠,几乎成为常态。那时也为了缓解焦虑和不安,做了各种尝试、不断找方法。记账,是众多尝试的习惯、方法之中(我觉得要是说有上百个,可能也算夸张,因为我当时有点是那种得了方法就会即刻践行,却也容易放弃的类型),唯一成功的一个。
成功的原因,我大概能分析出下面两条,不过其实两条都能够总结为一个词——简单:
- 当时,某本书作者提供了一套 Google Spreadsheet 的记账模板,此后只需要照着填写就行了,统计是表格自动进行的,此为容易启动。虽然我后来几次折腾,一步步修改成我适用的结果,也都是非常简单的操作。
- 外在工具的帮忙。说实在,这个行动也并非完全成功。工作前(学生时期和刚毕业后),我倒是还有精力,天天睡前就抓着手机、电脑在记录当天的开销,或是手机在手花一笔记一笔,可是工作之后,显然难有相同的精力。我开始变得一个月只记录一次花费,现在就是这么做的。你问,这样,不会忘记某些花费,记少了吗?我想问,现在还有几个人用现金吗?如果没有,其实每一笔开销,是不是都记录在手机上各种 App 里了呢?换句话说,就连我买枝几毛钱的笔,电子转账功能也会好好地帮我记录下来啊,根本不需要我费注意力脑力。一个月后,我就把各类 App 上的记录,一一输入该月的开销统计表内,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当然,还是需要强调,这种做法对我有效,是因为我单身且极少有花钱的时候。如果花钱的次数比较多,一个月做这么一次,还是够呛的。我每个月的花费几乎都在 30 笔以下,记起来其实不麻烦。
- 第三条是多余的,仅限部分领域使用,想养成频率较高的习惯,不太适用。刚才说了,记账是我一个月做一次的行为,频率低,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大,有非常足够的缓冲空间,所以基本不容易遇到拖延和无法持续的问题。
接下来,就要考虑更认真的习惯了——经常需要执行的重复事宜。
其他习惯养成中
去年下半年,在我与亲人身染新冠的期间,有幸在认知与改变阅读训练营 2021 的群组被小伙伴推荐了《微习惯》,当时候被未知充斥和包围,内心惶恐、焦虑、不安,状态极糟,所幸有本书安放心灵,得以暂避情绪问题。看完后,我将微习惯执行了一段时间,却还是因为各种因素,做得不够到位也没能持续。(题外话,去年上半年,对,就是 2021 年的新年计划捣弄的个人 OKR 系统也给我搞砸了)
今年 2 月,大年初一起,我就执行起了自己优化过的微习惯。习惯还是我去年年底的那些,不过我尽可能都将其改为 “打卡” 的模式。一方面,我的优化是在 “微习惯” 的基础上,将自己原本不够到位的观念和做法改变。我把所有行动进一步简化,比如,阅读笔记卡片下限每日 100 字、其他发现卡片每日 50 字,甚至运动就只是跳八组开合跳就行,连 5 分钟都不需要。并且,注意力调整为只关注当下。不去想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每天只要把当日的目标完成就行。如果早上早规划时,就发现当天形成没办法,就不会勉强且能谅解自己,避免愧疚感。如果是规划要做,却小偷懒没完成,也会激励自己隔天继续努力加油做到。另一方面,我认为最关键、使我不如往常般失败的改变是,我把行动改为输出打卡的形式。这种改变对我有效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我是抑郁症患者。我之所以无法好好对待自己、无法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丁点活下去的动力、随时准备离开人间,是因为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无法建立联系。因此,当我在打卡过程交到朋友时,一种 “啊,我还是能够与人产生联系” 之感油然而生,这可能仍不足以让我有足够生存动力,却足够让我拥有去做某些简单行动的动力。换言之,和别人的联系,是我的动力来源,所以这个变化对我起作用。
目前,我今年的习惯执行战绩为(自 2月 1日 起):
- 早晨仪式: 52/62天(一月中开始执行的)
- 每日一卡:32/46天(一月底开始的)
- 精力管理打卡:33/44天
- 简书日更挑战:43/44天
写作,是抑郁的我目前每天活着的意义,每天写卡片,努力养成这个习惯,是我在告诉自己,写作人生,我并非随便说说。这是我对自己生命的承诺。
这段时间,我做过几次极其粗糙的复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复盘是真的随便和粗糙,大概,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和供参考的地方吧?我会将有关图文附在下面。
目前,惟一直无法成功的,就是睡眠打卡了(早睡早起挑战)。这一点,我真的尝试了很多种方式了,我曾参加过好几期的微信群早睡早起打卡训练营、用过好一段时间的 SleepTown App 跟一群人一起盖世界奇迹建筑等等。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我的方式,我会努力继续调整的,立 flag 今年以内要成功喔!
记账到记录时间账单
关于精力管理,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子弹笔记本(Bullet Journal) + aTimeLogger App(记录时间) + Forest App (做番茄时钟),都是用两年以上的工具了,大致已经习惯这样的组合。
Forest 使用得比较随意,可有可无,忙起来就不会用了。BuJo 和 aTimeLogger 则是必备的。前者用来规划每天行动之前的任务清单;后者则单纯记录时间。一开始的本意是想做像《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那样的时间复盘,不过确实难以持续,我就纯记录了。这对我来说还是重要的,其作用和金钱开销记录一样,能让我有时间使用意识和起警惕作用。
用 aTimeLogger 来记录时间开销的执行,还蛮顺利的,这也是走了和上面记账那里同一个思路——靠外部工具帮忙尽可能简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