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孩子不上学了,也不和父母沟通,一言不合就跟父母吵架。父亲的意思是我能不能到家里去开导开导孩子。我拒绝了,我要求先和父母见面。这位父亲说,他都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咨询了,怎么你们这些咨询师没事儿就找父母啊,现在是孩子不上学,是孩子不上学。
是啊,怎么孩子出问题了,为什么我会先找爹妈而不是先去管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呢?这个我曾经在《孩子厌学,为何父母要自省》中提到过,因为孩子的问题几乎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不开的,所有我要先见家长。其次,在这么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我发现单纯的给孩子做咨询,效果并不明显,真正需要成长的是整个家庭。采用家庭咨询模式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家庭咨询更有效呢?
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变化有家庭成员个体方面的(如抑郁,酗酒等),也有家庭整体和家庭生命周期方面的(如离婚、父母失业、孩子离家等),青少年往往没有能力去应付这些变化,而以行为问题来加以应对。
中央台心理访谈曾经播过一期节目,一个初中女生一到学校就肚子疼,疼的孩子是小脸煞白,冷汗直流,怎么办呢?父母接回家治疗呗。可是一回家往往就好了。究其原因怎么回事呢?父母感情不好,闹离婚,孩子就用自己厌学来获得父母的关注,父母关注了孩子的问题,他们自己就不闹了!
不过一旦孩子的问题解决,父母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还是会回到老路上来。因为这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所以从发展和系统理论两个视角看,需要加以改变的不仅仅是青少年,而且还包括家庭本身。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叙述一下到底是什么回事。
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处于与家庭分离并形成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认同阶段,十几岁的孩子在许多方面依然会对父母有依赖,同时又进一步追求着完美的独立。如果家庭成员的个人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或者存在家庭方面的困难,那么青少年在形成认同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行为问题。例如,当父母有严重的婚姻问题抑郁症或者吸毒和酗酒等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很可能会有同样的问题。青少年在形成认同的过程中是很难应付在社会环境方面变化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自己却趴在地上什么都不做,孩子如何成龙成凤呢?我们期望孩子有所成就,孩子也希望父母是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当父母自身带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从系统理论视角看,青少年常常因为直接的家庭困扰或者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环境困扰而导致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从个人的心理困扰扰转化为社会性的对抗和反叛,例如成绩很差,逃学的青少年可能受到他人的帮助而继续他的错误行为。那些人属于对他的帮助呢?比如,可能是老师没有告知家长该学生成绩很差,也可能是家长不愿意学校合作,因为他们担心老师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责备他们,一旦学校和家长不能配合,那么成绩差和逃学的现象就会持续下去,其实在这件事情中老师和父母都是帮凶。
在这个例子里,青少年偏差行为可以看作是学校和家庭系统之间非良性互动的结果,而不仅仅只是青少年内在的问题。有学习障碍,因为成绩差,而逃学的孩子,往往我们会假设这个孩子不爱学习,不好管,什么给孩子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可是如果学校老师作为一个协调者,多和家长沟通,做到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相互配合,改变原先不太正确的假设,并加强彼此的沟通,那么改变是可能的。如果协调成功的话,那么在学生逃课或不完成家庭作业时,老师就会打电话和家长联系,接着家长就会想办法阻止孩子的行为,这是在加强沟通的情况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才能得以解决。上述变化是因为改变家庭和环境而取得的,并不是改变青少年自身的结果。
很多家长在孩子有行为问题的时候,往往选择给孩子报一些夏令营,特训班或者是特殊学校。可是孩子在那些地方表现的特别好,可是一旦回到家就会原形毕露,这恰恰说明通过改变一切外在的力量而使行为问题得以解决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与其他因素相比,家庭和外部环境对问题上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我们寄希望与让别人帮助我们代替父母的职责是不太现实的。
而且一旦当父母把自己的权利交给培训机构,医院,咨询师,也会导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让孩子产生父母无能的错觉。
所有对待问题孩子,我往往先找爸妈,我更期望父母的改变,每个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父母的改变,才能最终让孩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