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动不动就活到了35岁。
只要你稍加留意,总能时不时观察到社会上有关“35岁焦虑”,“35岁被抛弃”的声音。
昨天和一个好朋友打电话。他也是80后,已经成了家,有个一岁多的儿子。朋友圈偶尔能看到他晒可爱儿子的帖子,配文是:遇到天大的烦恼,只要看到你就一切烟消云散。
电话那头,他刚刚从一场百无聊赖,却又不得不应酬的饭局回来,在家楼下的地下车库跟我聊了快两个小时。
话题永远离不开事业,尤其是35岁中年人的事业。
他一直在我们当地做装修生意,开朗,豁达,在金钱上不那么斤斤计较,再加上做事较为圆润,每年的生意还算乐观。
但自从做了结婚这个选择,他肩上的压力陡然而增。
“我老婆是个爱花钱的主,尤其喜欢超前消费,经常动不动就透支工资买个大件回来。”他无奈地说。
他和他的媳妇家都是农村的,父母那辈都是农民。他媳妇父母家有三个孩子,从小生活环境就不如意。用他媳妇的话说便是:穷怕了。
他媳妇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在注重男丁的乡下,弟弟自然是家中宝贝,天生可以得到父母的偏爱,两个姐姐就只能自力更生。
他媳妇本身是个上进的人,本科考取了我们省内的一所二本大学,研究生考到了南京的一所985高校,毕业又考到本省的银行系统做了法务。
也许是靠自身能力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也许是银行系统贷款实在太方便,他媳妇的消费欲望呈几何倍数增大。最大的开销就是两套商品房,一套本地的120平方,一套省城的98平方。
按她的想法,省城的房子是留给孩子读书用的。省里的条件无论如何都比当地要好,自己在教育上走得弯路不能让孩子再走一遍。
被这个能挣钱更能花钱的主当火车头一样牵着,我的朋友开始勒紧裤腰带,毕竟每个月2万块钱的还贷可是抹不掉的。几张信用卡来回补空,不敢随心所欲花钱,日子只能艰难熬着。
原本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但凡有些无聊他便会说:“走,兄弟带你吃饭去。”
现如今见到他,总能从他可怜巴巴的眼神里读出:“好久没见,请我吃个饭吧。”
但更让他觉得焦虑的,是快逼近35岁的事业大坎。
他媳妇自从前年调到省城工作,周末才能回家看看儿子。他从老家搬来了他母亲当救兵带娃,自己白天找活干活,晚上回家做饭。
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他就不得不必搬到省城和媳妇孩子一起生活。到时候做什么,吃什么成了困扰他的问题。
“在省城一没关系,二环境陌生,三要从头开始,太需要勇气了。”他知道自己早晚要面临这个选择。
他不是没想过找家公司上班,但自己一来年龄大了,二来没有职场经验,自由自在惯了,他心里实在没谱。
倾诉过后,他苦笑地叹了口气:“还是你日子好,有个生意安安稳稳地做,一切都不愁。”
我听了也苦笑一声,心里对自己说,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
我自诩不是个做生意的料。自从做了生意才发现,生意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需要各方面综合实力不说,心态还要足够稳定,性格还要圆滑,更重要的是认清现实,不能眼高手低。
我自认为自己差距不小,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不想认命。
当初因为一个不甚熟虑的选择,我和媳妇从大城市回到了她的老家。在媳妇的牵头下,我没做任何考虑,误打误撞进了装修设计行业,成为一名装修人,并且一做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我按部就班,从最早的打工人,再到自己开了公司。在旁人眼中我的日子应该越过越顺,内心愈发富足,可事与愿违。
我反倒是愈发不想认命起来。
从成长工作过的大城市一下跳到个四线城市,我经历了前所未有过的感受:水土不服。
跟社会上那些在大城市呆久了就不再适应老家生活的人们一样,朋友关系、人情世故、眼光见解我都与当地格格不入。自诩读了几年书,受了高等教育,在这个经济文化都不甚高端的城市我不知该怎么发自内心地接受它。
同时,创业对家庭产生的副作用也是空前的。虽然钱挣得比之前多,但事事操心,无边琐事也让夫妻生活叫苦不迭。家里无休止的争吵,慢慢磨灭了两个人的感情,直到我们的婚姻亮起红灯,我才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我和媳妇商量,所面临的的一切窘境似乎都来源于当初的那个不甚周全的选择——回老家。一向爱与我争论的媳妇,这次居然选择默认。
想跳出现有环境,想人生重来一次,我们面前又一次迎来了选择。而挡在选择面前的便是时间。
七年了,我们都已经“老了”,在后浪汹涌的当前,我们不再年轻。
在35岁的坎上,我们这批人似乎都变得有些畏手畏脚。
可我心里总不想认命。
今年过年,我回到自己的北方老家,一个离北京只有不到50公里的小城。家里亲戚给我支招:“你们可以选择来北京发展,大城市机会多,更有离家近的好处。你们不妨试一试。”
“但这个年纪再出来闯荡,困难一定比十年前多,但你们还算年轻,况且社会工作经验丰富,也算是经验体力最好的时候。”
“迈出的第一步尤为困难,只要迈出第一步,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番话说得我动心了,人类天生就是不安分的,过度的平静会让人发疯。
就像会使用明火后,人类的生存质量出现质的提升;在发明了汽车后,马匹成为了代步的过去时;在不满足在陆地上狂奔后,人类又向天空发起了挑战。
你能说他们在遇到火焰时没有过恐惧吗?一定有,但那仅仅局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一旦搞清楚状况,就没人再把当它一回事。
前些天在头条上看到新华网发的一篇文章:《35岁怎么就成了嫌弃一族?》,文章的结论说出了我的心声: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冲劲与激情,中年人有中年人的成熟与稳重,成熟的社会应当能够包容各个年龄段的人,而不是人为地让某个年龄成为工作门槛。”
“‘35岁危机’不是一天形成的,消除也需要一定时间。每个人也要学会不断学习、成长,增加自己的价值砝码。让我们一起努力,让‘35岁’只代表生理年龄,与其他无关。”
这段话无疑给我打了针比鸡汤还浓的鸡血。
只要认真观察,多加思考,我们依旧可以发现面前有很多选择。
最不济,接受命运的安排也是种选择,需要自己收起浮躁之心,停止胡思乱想。
比如一个大学同学曾经这样开导我:“我觉得做一条咸鱼没什么不好。安安稳稳上个班,每月拿个到手的工资,如果事业不好就把家里照顾好,不要奢求过度消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安稳,安稳也会带来幸福。”他也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能躺着就绝不站着。
每种选择都有代价,我们但凡做了选择,往后的日子都在为这个选择还债。
对此我深信不疑。
毕竟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合起来的。年轻时我们能选择得肆无忌惮,无所畏惧;但过了30岁,来着社会的偏见,父母的教导,家庭的责任会让我们选择的步伐举步维艰。
不是不让你选,而是自己不敢选。当机会成本这个词频繁地像猫爪一样刺挠你的内心时,人真的会无法淡定。
就想现在,每天一早是我最焦虑的时候,因为这关系到我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过完一天。
比如我开始打磨自己的简历,这已经不知是我第几次调整了。我频繁地上知乎,问周围的职场老鸟,让他们提意见,对有意向的行业和职位需求作有针对的修改。
放在之前是我完全不会想象的。
哪怕有人给我引荐可能的工作,我都不再盲目地一口答应面谈,我会对工作所处行业仔细研判,针对自己的特点和想法进行匹配,判断清楚后再做取舍。
我也会有策略地和熟悉的朋友交流,从他们那打听我“意中人”的状况,充分调研后再主动出击。
因为面临再做选择,我真的有点胆怯了。我开始意识到每次机会的重要,不愿意轻易错失每回和行业人士的交流。在对话正式开启前,我会要求自己深思熟虑,做足准备。我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愿意在它到来之前不断打磨。
也有家人建议我去读个MBA班,认识一些不同圈层的人,以后或许有发展机会。
我笑笑,不是觉得那不靠谱,而是知道自己还没到那个地步。
就像那句社会话说的:“在你具有能力之前,一切人脉都是扯淡;当你有了能力,你就是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