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恐惧来临,我们要习以为常;如果闪电劈身,我们要习以为常;如果天崩地裂,我们要习以为常。
当习以为常地接受目之所及,生活将毫无疑问是风和日丽的。
做到这样,震撼和恐慌也将避之远之。春节至今在有声读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将其重新命名为《疼痛感得以让人继续向行》,这是我对其中某些文章以自己的角度理解的。这是作家以自己某一段牙医经历为引子,诠释写作的意义。书中的结尾读来别有一番滋味,我划下来,记之:
这样的感受刻骨铭心,而且在我多年来的写作中如影随行。当他人的疼痛成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写作。我心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了,因为疼痛感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在写下他人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
总而言之,不管是他人的疼痛还是自己的疼痛,这样看来,疼痛比快乐更让人产生共鸣,更容易沟通和理解——这样的解释不禁令人怀疑人生,多少荒诞之极!一定要有相同的不安、恐惧和生疼,人与人之间才产生惺惺相惜之感,才觉得是同类人。
尽管荒谬却不无道理。相比较之下,同样的快乐比相同的痛苦肤浅多了,一笑而过,之后毫无记忆,春风拂面也只是瞬间的美好,转瞬即逝。
疼痛就不同了,令人念念不忘。甚至产生一种幻觉,这样的疼痛感,是不是应该习以为常?像一日三餐那样,接受或简单或丰盛的生活的馈赠;像上班那样,当迎面而来或熟悉或陌生的同事,或嬉笑怒骂或装深沉点头、浅浅一笑以示礼貌;像家人相聚,吵呀闹啊毫无分寸……
我们要如此习惯疼痛感,这样想来,不禁心中又生悲哀。
究竟被生活如何折磨过,才要如此卑微地腰下脊梁去迎接疼痛感?!
我们谈历史,谈某报因为一场灾难至深的事故挺身而出,为民族壮大起着深远的意义,出版人被敌方逮捕,轰动国际,当年的事件报道至今装裱在展览馆……你看,谈起灾难就有壮烈以及伟大的感觉。
一定要有水深火热的故事,今天的人们才有更深的情结在缅怀中深感当年灾难的重要性,恰恰没有因为太欢乐而有什么纪念日——都是经历过岁月洗礼。比如国庆,比如从母胎挣扎出来的生日……这些日子无不经过沉重和挣扎的打磨。
周二上午,在林志炫的《没离开过》开始。深呼吸,劝自己要做到: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