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午饭时,娃说想听故事,播放《大卫上学去》给她听。这本绘本,之前给娃读过,和娃一起听过。可今天听来,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我想,主要原因是小宝正读一年级,我也正教一年级的缘故吧。
今天听来,故事里的大卫,像极了班里的某娃。
大卫的“坐不住”、“爱插嘴”、“总是闯祸”,在教室里就能找到他的影子。而且,故事中老师的要求,也是我们常用的指令。
再次和娃一起听,让我发现自己或许应该真正的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不是用老师的目光去盯着他们的不听话,不守规矩……
故事中大卫的行为——迟到、忘带东西、上课吃东西、不举手发言,都能在班里找到同样的孩子,甚至还不止一个。其实,他们并非故意挑衅,而是他尚未完全理解并内化学校的集体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反复口头说教,不如用正面的语言(如“请举手发言”)代替“不可以……”。
还有,像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排队、如何借东西,需要像教知识一样,一步步耐心示范,需要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故事中的大卫精力旺盛(在操场疯跑)、好奇心强(研究窗外的云)、有艺术天赋(在桌上画恐龙)。他的“问题行为”背后,往往是探索世界、渴望关注、精力无处释放的表现。
我们需要发现并赞美优点:“大卫,你跑步真快!下次运动会我们班靠你啦!”“你画的恐龙很有想象力,下次我们画在纸上好吗?”——将他的特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如此看来,童书不一定只是让孩子看的,好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更应该读一读。因为,在童书中我们可能看到真正的孩子,以及他们所需要的引导和陪伴。
《大卫上学去》告诉我们:一年级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对于大卫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的不是斥责和标签,而是理解、引导和永不放弃的爱。当他最终获得那颗星星时,他收获的不仅是奖励,更是“我被集体接纳”的归属感和“我能行”的自信心。这正是教育和家庭养育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