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道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的借鉴与化用
儒家之核心,仁也。道家之核心,道也。道家心性智慧训练的核心目标皆围绕着“道”进行,求道、问道、闻道、明道、修道、悟道、见道、合道、证道、成道、传道,一切皆不离“道”也。
在道家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中,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体,也是生命的本体。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当人与道合一之后,人即融入了天地宇宙,成为了道的载体、道的生命、道的示现。
在生命视角学中,则直接以生命宇宙观为世界观和生命观,生命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生命宇宙之本体——超级视角,即是这个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的唯一终极本体。此本体,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但本自具足无上智慧、无穷妙用。此本体,本无名字,仅仅以视角学之视角而假名曰超级视角。
以哲学思想而言,道家之核心范畴——“道”,在生命视角学中与之相对应的范畴即为超级视角。正是因为如此,道家心性智慧训练的诸多方法,对于视角学智慧训练,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皆可学习之、借鉴之、化用之。
道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在《道德经》、《庄子》以及各种丹道经典中,皆有非常丰富的体现,这里仅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解析。
1)有欲观徼,无欲观妙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中提到的一种心性智慧训练方法。
欲,代表欲望、情感、情绪、思想、念头等发生在内心的各种各样的现象。
徼,即边界、边际,同时也引申为征兆、迹象、痕迹等。
有欲观徼:即当内心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的时候,这时要重点观察这些现象生灭变化的边界、边际、痕迹、迹象等。
具体而言,就是观察这些现象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如何变化,如何消失。注意,只是静静地观察,而不介入,不干扰,不评判。
一般来说,刚开始进行静坐观心的时候,会发现内心总是妄念纷飞,怎么停也停不住。这就是【有欲观徼】的阶段。
当这个阶段的训练进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定力和观照力的不断深化,内心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少,有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无念的状态。
这时就要注意,不要仅仅停留在【无念】的状态,而要继续深入一步:【无欲观妙】。
即在【无念】的状态下深入地【观照无念】,静静地、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玄妙】。
这种【妙】是什么呢?【妙不可言】。即不可用语言、定义去【固化】这种【妙】,因为一旦【固化】,就不是【妙】了。
所以,这时需要放下所有的理论、概念、名相,而是以自己当下无念而清明的心,去深入地观照自己当下无念而清明的心,去深入地体会蕴藏在其中的【妙】处。
如果要细说这种【妙】,那么整个《道德经》的内容都是在讲这个【妙】。但即使是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告诉人们说:道可道,非常道。不管是什么样的说法,一旦被说出来,就已经远离了【妙】的本真。
对于视角学的实践训练而言,“有欲观徼”相当于【观世界】【观视界】【观视角】【观心】,“无欲观妙”则相当于【观照超级视角】。
在见到超级视角后的【训练视角】阶段,则可以综合运用【有欲观徼】和【无欲观妙】。【有欲观徼】相当于在生活中的灵活地运用超级视角的智慧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无欲观妙】则相当于不断深化对超级视角的体悟,使其奥妙无穷的智慧越来越畅达地呈现在生命中。
2)“致虚极,守静笃”
可以说,“虚极静笃”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观修训练方法与窍诀。
关于“虚极静笃”,《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里不打算详细解读,因为在《心观道德经》系列文章中,已经详细地解读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这里仅对“虚极静笃”的核心内涵进行阐释。
所谓虚极静笃,就是虚到无可再虚,静到无可再静。
虚和静,指的都是心的状态。虚,是指,心如虚空,毫无一丝染著之物,比如思想、观念、念头、情绪等。所有这些全都被虚去、空掉了。
静,是指,静如止水,没有丝毫的妄动。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一状态渐渐实现的过程,是在清晰、清楚、清明的观照下进行的。
致虚极的致,守静笃的守,皆是一种“修”,即调整,时刻观照自己心的状态,对自己心的状态清清楚楚地知道处在什么状态,然后以虚极静笃为目标进行调整。
这就是“虚极静笃”的第一层含义,即调心的方法、窍诀和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指经过精微细致的调心之后,内心达到了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注意,对于这种状态,同样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此【观照】始终都在。
而真正的目的,则是在此“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深入观照和体悟自己心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就藏在“虚极静笃的观照”之中。
首先是虚极:这时,已经是虚到了极点——虚无可虚,即所有的一切都被虚掉了、空掉了。这时,生命之本体的真相也赤裸显现出来——其仍然是一种“虚”——即没有实体、没有实质,想要找到一种实体性、实质性的存在,根本了不可得。
然后是静笃:这时,也已经静到了极点——静无可静,即已经进入了【定静】——本体之静。所以,生命本体之真相的另一面也赤裸地显现了出来——定静。即本自无动无摇的寂静。
那么这就是生命真相的全部了吗?非也。
不要忘了清明的【观照】一直都在。
注意,在这种“虚极静笃”的状态中,【观照】本身也是“虚极静笃”的。所谓的观照,就是这“虚极静笃”的心在观照着“虚极静笃”的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观修中,各种概念是需要放在一边的,比如【心】,比如【道】,等等。
这时,是完全一体化的状态——虚极静笃的观照。然后,就再也没有其他了。
注意,这时,【虚极静笃的观照】对于【自身】会产生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就像是突然点亮了一盏灯——黑暗变成了光明。
【虚极静笃的观照】,在对自身的自观、自照中,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光明】,而且是【超越一切】的【光明】。
这种光明具有三个特点:虚、静、明。
虚:没有实体、没有实质、犹如虚空。
静:宁静、寂静、定静、本静、恒静。
明:灵明、清明、光明。
其中,虚和静可以进一步以【空】来表述。【空】同时涵括了虚和静。
因此,这种光明的特点就可以用【空明】或【明空】来表示。
这是生命最深的真相——空而明,明而空。
那么“世界”呢?
奇妙的是,当生命处在虚极静笃的明空状态中去观照世界的时候,所看到的世界同样是【明而空,空而明】的。
一切现象都鲜明地显现着,同时一切现象亦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实质,皆如镜花水月,明现而空寂,空寂而明现。
这时,对于【世界是心的倒影】就会有一种更深的体悟——
当【心】是【空而明,明而空】时,【世界】也是【明而空,空而明】的。
心,即是视角,世界,即是视界。视界映现在视角之中,同时,视角超越于视界之上。
而此时,它们都融入到了一种【光明】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光明】的,所有的【黑暗】【无明】都只是一种【幻象】【错觉】【迷惑】而已。
当然,此【光明】之名字也只是一个假名。所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唯有无言静默,静默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