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亦是修行
大概是作为教师的本能吧,我喜欢把自己读过的书讲给听众,有时遇到神来之笔竟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
在塞上杏坛读书会的摆渡下,我幸运上岸,加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阅读》寒假共读活动。元月17日,我以视频讲书形式分享了书中的第26至30条,阐述了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燕雀之见。不料,读书会的家人们对我的分享形式很感兴趣,给了我很大鼓励,让我更加自信地在讲书之道不断修行。
我学习讲书还得从今年暑假说起。我是樊登读书会的付费会员,也是樊登的忠实粉丝。近两年,我在樊登读书会App上听过200多本书,它的理念是“读书点亮生活”“读书改变生活”,可是,也许是我急功近利,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听书而发生变化。借着寒假的闲暇时间,我想沉下心思专心阅读几本书,让我的生活讲起来,但是性格使然吧,如果没有人监督,我很难独立完成既定目标,即使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的书目。刚好在读书会看到有一个“深度阅读”训练营招募学员,一本书《史密斯·乔布斯传》吸引了我的眼球,立即报名,随后就是紧锣密鼓的购书、阅读、听课、打卡。阅读课程介绍了如何快速阅读、如何作读书笔记、如何高效看懂各种书籍,而我发现训练营的终极目标是教用户把读过的内容用讲书的形式进行分享,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学以致用。
我开始一边读我感兴趣的《史密斯·乔布斯传》,在鲸打卡分享读书笔记、阅读心得,一边准备训练营组织的第一次讲书比赛。我平时读书不多,因此选择了一本面向孩子们、鼓励建立自信心的绘本《长颈鹿不会跳舞》。结果点评老师很看好我的作品,没想到一次没有抱多大希望的尝试,为我讲书奠定坚实的基础。随后就是第二次讲书海选。我在学期末刚刚读完一本法国人道主义作家雨果先生的《巴黎圣母院》,对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梳理,再加上我第一次选择的是绘本,这次有意识地增加点儿难度,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写好逐字书稿,接着就是录制视频,那天,刚好是周末,好朋友慕娟带着两个孩子到我家玩,我想可以让她给我提点建议。把孩子们安顿在一个卧室玩耍,我和慕娟便开始录制视频。为了降低噪音,陕北七月的天气,我把卧室窗户和门关得严严实实的,选择了入门一边靠墙的位置站立录制。我自信的是,讲书稿是自己写的,内容也很熟悉,而且文从字顺不拗口。没想到开口顺了一遍有好几处朋友都笑了,自己也觉得便便妞妞的。于是进入修改阶段,之前是老公帮忙打印出来的印刷体,现在要在此基础上把一些写稿时觉得很得意的“神来之笔”,尤其是把那些成语、典故,都改成口头语还真心疼不已。我清醒地知道讲书并不在于讲书人多高明,重点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原汁原味地讲出来,既要抓住书中的重点,又要有意思吸引听众,在短短5分钟之内,首先要讲清楚这本书的大体框架,我把女主角爱斯梅拉达确定为中心人物,主要讲述了她与卡西莫多和弗比斯之间的爱恨情仇来吸引听众,舍弃了克洛德这个悲剧人物、和与爱斯梅拉达摔罐成婚的格兰古瓦。结果,讲书稿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要一口气记住重新定下的讲书内容,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讲书稿贴在镜头后面眼睛平视过去的衣柜上。有讲书稿做保证,我在镜头面前从容了很多,看来作弊暂时还奏效了。
讲书稿问题解决以后,正式进入视频录制环节。经过前面的折腾,我的精神状态明显很差劲了,仅仅开头几句话就单独录了十几遍,耗掉一个多小时,加上卧室里门窗紧闭,尽管我穿得已经够凉快了,但依然大汗淋漓,好像在烈日下蒸烤一般。慕娟待不住了,说:“要不你改天再录。”我固执地坚持着,一两遍不行,删掉,录三五遍。终于,她溜出了卧室,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去了。剩下我,自己在那里反复重新拍摄。
从上午十一点多开始,一直折腾到下午四点,勉勉强强录好一个完整的视频。走出卧室,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才发现自己的腰部以下已经不堪重负了。幸好慕娟在,她也熟悉我家,帮我做了一顿简单的饭菜。她还开玩笑对她女儿说:“你要是在学习上有阿姨一半努力就好了!”我苦笑着,心想这也应该是我小时候应该听懂的话。
吃完饭把录好的视频教给训练营的小组长,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还过了两天,小组长竟然通知我注备参加训练营的班级讲书直播赛,顿时我既紧张又激动。这次,我依然选择童书——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吸取前两次讲书的经验,在撰写逐字讲书稿时力求准确、简单、有趣。果然顺利通过,后来又参加了讲书人总决赛,讲了《窗边的小豆豆》。在有十二人参加的高手如云的总决赛中,我没有进入四强,意味着我之前为跻身前三准备的《乡下人的悲歌》,没有机会在直播中讲了,为此我耿耿于怀。当天晚上比赛结束后,我录制了《乡下人的悲歌》的讲书视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大概是我真正的习惯吧,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训练营结束了,开学的时间也到了,我的讲书生活也告一段落。有时,站在讲台上会不由自主地用讲书的方法讲给学生听,有时备课时会联想如果要我讲这篇课文,我会如何设计坡道,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来,通过训练讲解整本书,对把握单篇阅读教学大有裨益。
加入寒假读书共同体,一起啃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读书会家人们以各种形式分享自己的收获,我一边悄悄地学习,一边为自己将要在元月17日的分享发愁。一日,看着看着就朗读起来,感觉不错,忽然茅塞顿开,我何不用讲书的形式分享我对书中的建议的理解和阐述呢?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便选择所要讲的章节开始啃读,绘制脑图、梳理思路、记录灵感、准备讲书稿。如何最通俗的需要,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较准确地讲出来,讲书稿的写作很关键,得先讲出来录下,仔细听,再修改,再试讲,再听,如此来来回回反复好几次,才最终定下来。定稿之后,已经修改好几遍的讲书稿记不清楚,幸亏不是直播,索性把每一天建议拍摄好,再一一合并,短短十一分钟的视频,我录制了将近两个小时。不过,当录制完成以后的那种知足真是溢于言表,也正是这种滋味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讲书能力。
读书是输入,讲书是输出,只有输入才有输出,也只有讲书才会让读书保持高质量。讲书,亦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