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古代还是出过一些名人的。古时,这地儿不叫淮安,而是叫“淮阴”。也叫过“楚州”等一些别的地名。但叫得更久更耳熟能详的,还是“淮阴”。如今的淮安街头,刻意保留着一石标志“淮阴”地名的碑刻,可见,淮安人是很在意这个老地名的。
提到“淮阴”这个老地名,古人中,马上会想到淮阴侯韩信。韩信,了不起的兵家天才,为打下刘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得以封侯立王,为史卷留得淮阴名声。
可惜,只享受了四个月的胜利果实,韩信,彭城楚王,便被萧何骗去长安,囚于竹笼,由吕后带着一拨女子,用尖竹竿一顿乱戳,终结了其王侯之命。想当初韩将军金戈铁马中军帐中决胜千里指挥若定何其威风,却不料疏于自保防范,结局竟要多窝囊有多窝囊,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萧何,刘邦,吕后这些人太不厚道了。
淮阴人韩信厚道。他记得恩报一饭漂母,不仇报胯下之辱,德风之高远,真是去刘邦这个藏弓烹狗的狭隘流氓不止百里千里。其实,韩信在刘邦军困兵微时索封“假齐王”,也不是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乖张暴露,恰恰是彼甘臣服而从之的呆板率真表现。韩信何曾有反意?真有反意,刘邦哪里还有江山?真有反意,随他萧何怎么花言巧语,他韩信能被骗去长安吗?
韩信冤,千古奇冤。
淮阴韩信的人生,证明:厚道人最好别万里觅封侯,迟早没好果子吃。
离“淮阴”碑刻不远的街面不起眼处,有一座“韩侯祠”,当是淮安后人收纳韩信冤魂的所在。怀着对淮阴韩信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怀着对萧何,刘邦,吕后等人的充分不屑,专程前去拜谒。
结果,大失所望。
所谓韩侯祠,全无侯祠模样,也就是一长方小院,一眼看透,两侧围墙有些名不见经传的碑文,顶头一小殿内是包括韩信在内的三尊雕像,再就啥也没有了。
庭院逼仄得不象样也就算了,关键是韩信的雕像怎么瞧怎么觉得不对劲,花里胡哨得近乎轻浮薄浪。拜托,庄重一点不好吗?还弄个小八分胡留着,史书上有这一说吗?人家这一辈子憋屈着呢,死的时候窝囊着呢。祠祀人家,是不是多给人家些肃穆为好呢?
韩信雕像身边摆出来两个娈童模样的雕像,也是让人莫名其妙。史载中,并没听说韩信有如类关羽之周仓关平的亲随副将,这俩小儿真是建祠人怕韩信寂寞而给他硬派的娈童不成?荒唐。
写了这么多刻薄话,恐怕会有人要说我不厚道了:你知道韩信啥模样吗?凭什么这样鄙薄韩侯祠的雕像?
别说,我还真能大致说说韩信的模样。
根据韩信面对壮汉甘受胯下之辱的表现,可以猜知,韩信的身量体魄绝非壮硕型,而应该是干练精壮型,这是把握雕像整体构型的要点;
根据韩信的为人厚道,以及将兵多多益善的能力,可以猜知,韩信的相貌风度必然不差,塑他的脸型面容多体现厚道,再适当添加些将军智亲等元素,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根据韩信的冤情,给他的服饰也最好凝重为基调,别色彩浪浪的,象他一辈子活得多潇洒风流自在似的。
还有,把韩信雕像身边的两个娈童拿掉(可以考虑换作跪伏在韩信脚下谢罪的萧何雕像),就让韩信主雕像卓然傲立,院子里再布局一些其他雕塑,把胯下之辱,漂母一饭,萧何月下,筑坛拜将,明修暗渡,垓下楚歌,王侯彭城等等,这样一些人们熟悉的韩信事迹展现出来,岂不美好?
如此韩侯祠,也才对得起后人对韩信的敬佩和同情,也才可以慰藉韩信的千古悲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