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如果不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仪有什么用呢?”
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不能。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
一个国家要讲礼、讲礼让、讲顺序、讲秩序,这样的国家就是好国家。
周朝未年,出现了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诸侯不听天子的,大夫又不听诸侯的。
彼此间一片混战,大家都靠实力说话,不讲亲戚情面,礼自然失效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说困境不困境。
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不能。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仪有什么用呢?
其实这正是孔子应回答,却没有回答的问题。
但仁的适用环境又是农耕时代的、宗族式的熟人社会。
怎样能做到仁、义、礼,做到之后如何如何。小部落、家族之内,人数少还都是熟人,
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争斗的,多是小利益的冲突,讲礼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礼对人有相当大的约束力。
一个国家不讲礼让,不讲秩序,所谓的礼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真要用这些熟人间相互约束的东西来治理国家,还真不行。国家不是小部落,国家是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之后
各方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后的一个综合体。社会是现实的,怎么能靠一个理想化的礼来治理呢?
礼虽不能治国,但可以辅助治国。统治者要靠实力建立、统治国家,也要用礼来表明、维护其正统合法性。
“礼”可以视为一颗苦药丸外面的包裹着的那层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