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好朋友林林来电话问我:“微微,你说孩子小学寄宿到底好不好?我儿子他们想把孩子送到上海去寄宿。”
我忍不住问她:“你孙子多大啦?他爸爸妈妈要调去上海上班吗?”
“我孙子毛毛上个月刚满九岁,我的儿子媳妇他们俩都在成都上班啊,他们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听说上海那里有个私立学校,挺有名的,是小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进行私人定制,你说该怎么办啊?”
我劝了劝林林,叫她好好给儿子作作工作。毕竟孩子是儿子的,作家长的只能把其中的利害给孩子讲,对他们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至于最后的决定只能让孩子们作主。
孩子其实是父母的一个缩影,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或者在这个孩子还没有来到世上时,许多人就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有了好多的设想,希望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成就孩子最好的未来和梦想,自己没有的就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
小时候我家境贫寒,而且家里边总是充满战争和销烟味,我对未来的要求是结婚以后我一定要有自己的家,这个家不一定要多大,但一定要充满温馨、和睦与爱,让我的孩子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生活在童话中美好的世界里。
后面我真结婚了,也是按这个来规划自己的未来的,从有女儿的那一天起,女儿就生活在我们给她营造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但是后来我发现女儿自从出生以来她一直生活在我们给她规划的世界里,为人太单纯,于是我开始告诉她这个世界很复杂,也有一些阴暗面,我叫她别轻易相信陌生人时,她竟有些无所适从,因为这和她从小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那时我才明白了,生活是很现实的,不能让她生活在真空时,要让她在大环境中成长,各种朋友都要结交,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不好的,家境好的,家境不好的,我都不阻止,我希望她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多层性,后面慢慢地她才适应了,但是我发现,她总是比别的小孩适应得慢些。
现在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她不再需要我们的庇护了。回想起她的成长过程,忽然觉得自己哪里是在给孩子规划,明明是在规划自己的人生,以为自己没拥有的就是孩子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因为自己不够成功,而为自己规划一个未来成功的自己。只是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陪伴的过程,我慢慢地发现发现女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尽可能给他什么,还不至于走得太远,这么多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不是所有的名校都适合自己的孩子,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而林林的孙子才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还不成熟,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呵护。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来看看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妈妈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
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于是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在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扫描它们的大脑发现,其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不但心理方面问题严重,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残忍地虐待小猕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所以“孤儿院现象”在它们身上也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的亲近,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这个实验使我想到了女儿给我讲的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记不清那时女儿上幼儿园还是小学了,那一天应该是儿童节吧,因为当时我们经济还比较拮据,我和老公带女儿去科普中心玩了几个项目已接近傍晚了,最后发现摩天轮大转盘还在营业,我们看了一下,它只是在缓缓地转,应该没什么危险,我问翔翔想不想坐,并问她一个人坐怕不怕,她回答说不怕,肯定是想坐,我想能节约就节约吧,正好有一对情侣也要坐,我对他俩交待了一下,叫帮忙照顾一下女儿,于是我就让女儿一个人坐了,当时一趟坐下来十分钟左右,下来后翔翔也没有说啥,我以为她玩累了,也没多问,直到前不久我们在谈到她为什么总喜欢冒险时,她才告诉我当时她一个人坐在上面时,摩天轮越升越高,她离地面越来越远,其实当时她很害怕,她一个人在高空中哭泣,却无人理会,当她下来时,眼泪都干了,而且她当时她居然没有告诉我,可能她怕我说她不勇敢,我一想到当时她是多么无助,而我们却离她远远的帮不上忙,想到这里我心里就特别难受,也许正是因为有了那次经历,越危险的事她越喜欢去尝试,给她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回想起小时候她就经常半夜会发梦冲,会哭,遇上这种情况,我问她是不是要上厕所,有时她不是想上厕所,这时我会轻轻地拍着她,告诉她妈妈在这里,她才又继续睡了。如今她的性格形成了两面性,有时胆子很大,喜欢去冒险,她喜欢坐过山车,甚至瞒着我去蹦极了,有时胆子又特别小,她怕一个人独处,她一个人在单位寝室她都会害怕。女儿告诉我这件事后,我真的特别后悔,要是当时我知道会是这种情景,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省下这笔钱,一定会陪她去坐,如果当时我陪她去坐了,可能当时的情形就会发生变化了,她看到的是美好的平时在地面上她看不到的未知的世界,她可能只是好奇和兴奋,而不是恐惧和无助。
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过去了就过去了。我想说的是,我们那时那样做,是因为生活的拮据,而现在的年轻人却是因为家境的丰足,他们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而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其实长期寄宿的孩子内心很孤独,有的父母因为忙于赚钱而无法管理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管理,但是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都不能代替家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富家子弟虽然上的是贵族学校,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寂寞,他们攀比的你坐的是什么车子,我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衣服鞋子,如果家长确实迫于生计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那也不能苛求,但这类孩子往往在情感上很脆弱,有的孩子因此而染上吸毒,更有甚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乖巧懂事,背着家长和老师却是另一个模样,特别是那些准备让还在读小学就让孩子去外地读贵族学校地或去国外当“小留学生”的家长们,当你们作这一切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请呵护孩子的自然需求,别扼杀孩子的天性,请记住不是你需要什么,而应该是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成长中会发生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并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我们不可能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时间长了,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思想问题,情感问题却会因为无法倾诉,而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渐渐地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会越来越生疏。
贵族学校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毛毛即将就读的睿智学校,我也去网上查了一下它的教育模式。说实话,我也很接受它的教学理念,该学校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们掌握和具备一些优秀的能力及品质。同时,通过情景体验去激发孩子学习的性趣和潜能,同时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运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先疏通淤塞,因势利导,总之,努力帮助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调理厚薄,扬长避短,最终夯实人生成长的基石,拿到未来发展及飞跃所需的重要能力。它办学的另一个宗旨就是采用小班教育方式,让孩子一年回家见一次父母,让老师和学校来取代家长和家在孩子中的位置。
前面所说的毛毛,他才刚满九岁,这么小的年龄就让他离开他所熟悉的学校,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同学,离开爱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去一个陌生的学校认识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并和他们朝夕相处,在那里,他在情感上他没有别的依托,这时他可能他会尽量学会去讨好老师和同学,会学会去隐藏他的内心世界,毕竟老师和父母是有区别的,渐渐地会他会变得乖巧懂事,讨人喜欢,但是却会缺乏了同龄人应有的快乐,同龄人在他这个年龄可以在父母的怀抱和身边撒娇,甚至有时还可以任性一下,不乖时可能还会挨打挨骂,几年的时间下来,很多事可能他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渐渐的孩子能和他父母的交流和沟通会越来越少了,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会越来越淡漠,最后可能会形成他性格上的一种缺陷。
就像我以前邻家的小孩冰冰一样,他爸爸妈妈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后来他爸爸另外结婚了,爷爷奶奶怕他受新妈妈虐待,从小到现在他一直没和父母一起住,而是和爷爷奶奶住一块,现在爷爷奶奶那里早已成了他的家,如今他回爸爸妈妈家就像走亲戚一样。他在长辈和单位领导面前乖巧懂事,也很讨人喜欢,但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得到过妈妈的爱,在他该撒娇的年龄却不能撒娇,这导致他性格上有一些缺陷,他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且戒备心很强,不信任别人,他喜欢来我家串门,也很喜欢我们家里这种氛围,他每次到我们家,我们待他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感觉也很轻松自在,他曾告诉我以后他有了孩子,一定要亲自教育,并告诉我他对他未来的妻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她一定要对他们俩的孩子好,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抛弃他们的孩子,我很理解他,其实他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没有妈妈,没有家,没有安全感,因为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如果毛毛能像上面所说的能适应这种环境还好一些,虽然他少了一些同龄孩子的欢乐,但毕竟他适应了这种环境,而有的孩子却会因为饮食和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原因始终不能适应这种环境,那时他会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父母,想念他的同学老师,几年下来,他可能和老师关系达不到亲如父子,无法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而和父母又因为时间和距离变得生疏,他会在思念中学习和生活,可能会埋怨父母为什么不让他生活在他们身边,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抑郁,变得很孤单。
我认识一女孩,因为她姑姑一直没孩子,于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离开父母和家乡来到和姑姑姑父一起生活,仅管他们待她像亲生女儿一样,但她始终无法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对待,后面初中时她因为某种原因离开姑姑一家回到父母身边时,她的妹妹因为她的回家而家里忽然多了一姐姐不适应,而她也因为在她该撒娇的年龄却远在异乡,和父母长时间的分离后等她再回到父母身边时她已经不会撒娇了,因此后来她虽然一直和她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的关系一直显得异样生疏,直到父母离世,最终成为一生的遗憾。
现在越来越多的私立寄宿学校出现,因为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越自己,特别是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长特别喜欢小班教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最好的教育,发挥孩子最好的潜能,为此而花多少钱他们都会觉得是值得的。正因为学校的创办人知道父母的这种心态,他们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他们利用家长的出资来尝试这个过程,一次尝试就是三年,你们算这笔帐没有,一个学生三年学费六七十万,十个学生就是六七百万,如果成功了,学校就成名了;如果没成功,他们大不了就关门走人,而他们该赚的钱一点没少赚。不过现在的孩子本来就很聪明,说实话,不管上不上私立学校,学生都在进步,即使不上这类学校,公立老师一样在给学生灌输知识和养分,父母也是一样没停止过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样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多元化的教育,一样在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实小学时孩子本来学的东西也不多,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是靠奥数来拉差距,还有就是英语的说听写,以及语文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家长应该多和老师沟通,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自己的孩子整合一套适合他的教育方案,这个方案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随时作调整。记得女儿上小学时,当时我刚把她转学到怡缘小学读书,我并不知道女儿在学数学方面有特长,只是那时我不上班时就喜欢去接送她,路上我碰到她班上一小男生在班上成绩特别好,我问他在老师那参加辅导数学没有,他就告诉我参加了,但是老师那里分两个班,有快班和慢班,于是我就和女儿的数学老师钟老师联系,因为之前女儿没参加过辅导,她让女儿先去上慢班,女儿去学了没多久,钟老师就把她调到快班去了,而且后来钟老师告诉我,女儿学奥数很有天分,我一直很感激她,她真是女儿的伯乐。我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就是想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关注的。
孩子学习上真正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是初中和高中,那时他们学习的科目也特别多,许多兴趣班根本没时间参加了,估计周末更多辅导的是文化知识。而且他们要经过中考和高考,我觉得最值得花钱的是上大学,那时很多小孩子都长大成人,自身具备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他们可以选择去外地或去国外读书,因为这时他们有能力并且有信心去对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
年轻的父母们,请珍惜和孩子想处的时间吧,特别是处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更需要你们的陪伴,当你们决定让孩子出去寄宿的时候,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