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孩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2019年从南极回来,空有一腔致力于改进中国家庭教育的热情,但是做什么,如何做,没有想法。只记得那时候,对当前家庭教育和诸多父母的育儿观有很多的不满,甚至会批判。那种状态就是众人口中的心比天高,眼高手低。
因无所事事,便多了很多时间去到处听课。索性刚开春儿的时候,一个美好的机缘,让我有幸去北京地坛小院里听吴北午老师,一个自诩老道之人,讲《道德经》。老师很儒雅,也很有品味,更重要的是很有趣儿。当时没有问老师高龄,但看得出老师已经年岁不小,但是依旧风采奕奕,精神烁烁。讲《道德经》的时候还不忘给我们讲老北京城墙里的旧事和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回忆,还有现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儿。老师底蕴深厚,是少见的,是能真正能参透并领悟老祖宗智慧的人。但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师讲课的内容,也不是道德经里面的智慧,而是老师那颗未泯的童心。这让我很感叹,我希望自己到这把年纪也可以成为一个这样有趣的人,骨子里有着让人喜爱且着迷的灵魂。
可惜且遗憾的是,人一生寻寻觅觅,最后把那个可爱的自己丢掉了,忘记了。因为这一生的经历和经验,人年纪大了的时候,难免会多了更多的教导和告诫,所以,便少了很多灵动和天真。
今天在云城的群里,城主日月师父有这样一句点评,“如果你开始看见都是是可爱的,那么预示着一个大事儿要发生,那就是升维”。这句话如一条线一样,把过去这几年经历的很多事儿穿了起来,这些片段如电影一般在我眼前播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难成为让人喜爱的人,虽然儿孙满堂,但是不是围着,而是被躲着。因为,老了,不可爱了。但是,其实这并不可怕。垂暮之年,毕竟有专属于老年人的娱乐方式,毕竟有了大把时间可以消遣。可怕的是,人风华正茂之时,精神已经枯萎了,灵魂也不再有趣。说的简单些,就是人不会玩了。不会自我娱乐,更不会愉悦他人。因为,年轻人太忙了,没有时间。其实,时间只是我们抛弃自己的借口而已。其实,是我们觉得那些趣事儿很白痴,很无聊。比起谈笔生意,那简直太没有意义,太不高大上了。
是的,人这一生,很多时候,是我们在为了找寻意义把天真和童趣丢了。小时候,跳皮筋,跳山羊,丢沙包,是找不到任何意义感的。但,那个时候就是会让我们乐此不疲。现在想来,有时我们寻觅一生的意义感和使命感是一个巨大的伪命题。如果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找到意义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能力。就好比,一个精英女强人初为人母,如果在给自己的宝贝喂奶,换尿布,洗澡时找寻意义和使命,一定会崩溃。因为比起在外的光环,这件事的确没有什么意义感可言。而且,周而复始,熬不出希望。但是,这件事其中藏着极大的乐趣。看着一个新生儿一点点成长,开始会冲你笑,和你进行眼神的互动,会开始说话走路,这一切的乐趣,只有成为母亲的那个人才真正体会和懂得。
现在的人,很多都不快乐。这一代人,上了年纪以后,会是最无趣的一代。因为我们早已关闭了和自然连接的频道,切断了和自然连接的电波。
《道德经》中说,“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歙,持中,和顺。浑,质朴,自然。意思是说,有道君王做天下,天下就会和顺自然,因为他们治理天下会原理机巧回归道的质朴。有道君王都有婴孩般质朴纯真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是凡人,不是君王呢?
因为我们早已不再有婴孩般的质朴和纯真。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状态,辞掉工作是因为我对自己最大的一个不满—只会工作,不会玩。眼里,除了规则,制度,就是要求和评判。在家里,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都能让我上纲上线,讲出一通大道理。这样的自己,真的很不可爱。我的眼睛里,除了严肃的事儿,没有乐趣。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乐趣。一个看不见乐趣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一个看见谁都不可爱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己不可爱。同理,一个看不见美好的人,因为处处心生是评判,所以,更不可能是一个美好的人。
而成为美好,变得有趣和可爱又很简单。易经中蒙卦告诉我们,蒙童求我,我求蒙童也。意思是说,看似是孩子在向我们求教,但其实是我们在向孩子们学习和求教。一方面讲到了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另外其实告诉我们真正让我们成长的是孩子们,他们是生命力的代表,是他们呈现着美好,是无畏,勇气和质朴,纯真的代表。
行走了这么久,我们已然不是那个最纯真的状态,而我们最需要回到的也是那个状态。纯真和可爱是我们找回自己的捷径,也是提升自己智慧和升维的捷径。一个人想获得真正的成长,就是忘记自己曾经学到过的,不是么?北午老师满腹经纶,但在他的话语中,很少有古圣先贤的大道理,却是生活中的趣闻小事儿。
这一生何求?愿自己看见的都是美好和可爱,愿自己成为一个美好和可爱的存在。